• 李迪华: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

    李迪华教授呼吁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公开,提高咨询与设计服务取费标准,规划师和设计师应该关注城市面临迫切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实际问题,革新观念,加强行业合作。[详细]

青年专场
专题论坛
分论坛

主题论坛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新常态”的态势,城乡发展方式及其趋势将呈现新的特征。深刻认识这种新常态,积极 适应新常态,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城乡规划工作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常态既要求城乡发展方式转型,以全面深 化改革为手段,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创新思路,推动城乡集约发展;也要求谋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完善城乡各类发展要素的 相互关系,寻求更高发展质量,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需要对 2015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主题——“新常态:传承与变革”展开讨论,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城乡规划工作需要传承和变革的内容和今 后的工作方向。[详细]

    过去三十年的城市规划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期,代价是昂贵的,经验是丰富的。我们的城市化50%是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相对于西方二次大战,西方的城市建设发展发生在二次大战之前,但真正理论的发展是70年代以后的经济危机。我们新常态的换挡期与70年代西方发展速度对比,路并不难走。因此,快速发展时期要求理论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速度的放缓,会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是有帮助,过去30年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石 楠

    (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孙施文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王富海

    (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王唯山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武廷海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

    俞滨洋

    (学会常务理事、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副司长)

    袁奇峰

    (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张 兵

    (学会理事、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张京祥

    (学会理事、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张 松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吕传廷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

    段德罡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刘奇志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工)

自由论坛二: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是一种与国计民生和近现代生产活动关系密切的一类遗产,其价值与其所附着的土地和周边环境往往有着社会经 济及历史文化方面的关联性。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别是在城市发展进入“存量规划”阶段的过程中,人们对工业遗产 的认识已经或正在超越“遗产”本身而将其视为既能延续城市文脉、留下变迁印记,又可促进城乡统筹、经济转型的多价值综 合性资源。因此,如何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保护工业遗产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伍 江

    (上海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奇志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工)

    张 松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阳建强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主任、教授)

    吕传廷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

    赵志庆

    (北京龙湖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石 崧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编制中心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刘向东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张晓云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沈 锐

    (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董 卫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自由论坛五:面向实施的存量规划

新型城镇化要求以有限的空间资源和多元的资金来源,达到更高的城镇化质量。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城市建设不能仅仅着眼 于新增土地,必须重视城市建成区的存量空间资源的规划利用。存量空间资源的利用具有方式多样、任务多线、主体多元、机 制复杂的特点。面对这样的特点,政府、市场、社会需要形成三方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推动存量空间资源的更新利用,实现社会、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作为维护公众利益、协调空间利益的公共政策,迫切地需要规划方法与技 术体系的创新。本次论坛希望以多元开放的视角,围绕存量空间资源利用在实施层面的基本矛盾及动力机制进行深入研讨。[详细]

    而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作为维护公众利益、协调空间利益的公共政策,迫切地需要规划方法与技 术体系的创新。本次论坛希望以多元开放的视角,围绕存量空间资源利用在实施层面的基本矛盾及动力机制进行深入研讨。

    恽 爽

    (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林 澎

    (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

    杨 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丰台分局局长)

    王 引

    (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陈怡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

    刘 波

    (北京龙湖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尹 稚

    (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建文

    (北京律师协会房地产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自由论坛六:品质化生活——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课题

中国的城镇化在过去三十年中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学始终伴随着中国的城市规划,工程技术则一直是传统城市规划的根 基。今天我们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应该回归“人”这一本体。因此,城市规划将不再仅仅是工程和经济的思维,文化传承、城 市多样性与吸引力、城市魅力,所有这些城市发展目标都可归结为城市的品质化生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立足于“人”这 个复杂、多元群体的贡献。社会融合、身份认同、公共交往、绅士化、移民、养老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等等的城市社会学话题 在城市规划领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在此次年会上拟聚集对此议题有经验的城市规划和社会学专家共同展开讨论,以期推动两 个学科开展共同的研究。

    社会融合、身份认同、公共交往、绅士化、移民、养老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等等的城市社会学话题 在城市规划领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在此次年会上拟聚集对此议题有经验的城市规划和社会学专家共同展开讨论,以期推动两 个学科开展共同的研究。

    周 俭

    (学会理事、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同济大 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李 光

    (贵州省旅游局副厅级调研员)

    朱介鸣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袁 媛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和规划学院副系主任、教授)

    于 海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但文红

    (贵州省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朱伟珏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汪琳

自由论坛八:“轨道都市”

当前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均处于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时期,轨道交通已经不仅仅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更成为引导城市 发展、决定城市格局、转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必要从系统上、源头上探讨轨道 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包括轨道与城市空间结构、产业格局、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的互动关系,轨道引导下的城市生活、就业、 交往、出行模式,以及以站点为核心的日常生活圈和站点综合体建设机制与建设模式。 [详细]

    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共同发展任重道远,与会专家指出轨道都市建设的难点在于体制设计与制度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重轨道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需要交通、经济、规划、社会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承担责任,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轨道网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实现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

自由论坛九:高铁与城乡规划应对

高铁凭借高速度、大运量、易衔接等特点成为影响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重要交通方式,其负载的人流、信息流、商务流相互 融合形成独特推动力,推动区域与城市的功能、产业、空间、交通等产生深刻变化。随着高铁新城(新区)大量涌现,在实际 运营中“鬼城”现象频出,关于高铁的相关讨论成为热点。
从城乡规划角度来看,高铁效应涉及区域、城市、站点及周边地区三个层面,在区域城镇关系、城市发展格局、站点周边 地区开发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其中既包括了需要规划引导的正向效应,也包含了需要规划正确认识并前瞻性规避的负向效应。 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希望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高铁与城乡规划互动关系及应对策略。[详细]

    其中既包括了需要规划引导的正向效应,也包含了需要规划正确认识并前瞻性规避的负向效应。 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希望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高铁与城乡规划互动关系及应对策略。

    袁锦富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张京祥

    (学会理事、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郑德高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王静霞

    (学会副理事长、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参事, 教授级高工)

    王兴平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慧芳

    (学会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

    彭瑶玲

    (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王 引

    (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马向明

    (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黄富民

    (学会工程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唐 凯

    (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

自由论坛十:展望十三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和城乡发展处于 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新常态”既是转型,也是为更为长远的常态化发展塑造新体制、新机制。“超越新常态”,并非是只要 跨过这个阶段,而是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转变、转型,更好地寻找到适应城乡常态化发展需要的城乡规划。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新态势,三十多年快速发展形成的发展方式、路径、价值观面临着新的挑战,城乡规划在核心理念、规划内容和方式、方法、 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调整、完善和变革的需要,需要未雨绸缪地探讨相应的应对方向。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新态势,三十多年快速发展形成的发展方式、路径、价值观面临着新的挑战,城乡规划在核心理念、规划内容和方式、方法、 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调整、完善和变革的需要,需要未雨绸缪地探讨相应的应对方向。

    胡序威

    (学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林 坚

    (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朱 青

    陈桂秋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袁 媛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和规划学院副系主任、教授)

    赵万民

    (学会常务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郑德高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邹 兵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孙施文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自由论坛十二:大数据与规划评估

大数据在我国城市规划界已经讨论和实践了两三年时间,从迷茫到探索实践再到反思,整个行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在规划转型过程中, 大数据分析生逢其时。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是进一步找到大数据分析与规划业务逻辑之间的深刻关联。当前各地恰逢规划修编、十三五规 划等工作的启动开展期,但国内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工作大都以机制和政策研究为核心,将数理方法和评价实例相结合的较少。为此本论 坛聚焦大数据分析与规划评估业务,在理论和案例的共同支撑下探讨如何在转型期更好地在规划行业中引入工具,展示和交流国内基于 数据分析的规划评估模式和方法的最新工作,进一步促进大数据应用与规划业务的结合与深化。[详细]

    为此本论 坛聚焦大数据分析与规划评估业务,在理论和案例的共同支撑下探讨如何在转型期更好地在规划行业中引入工具,展示和交流国内基于 数据分析的规划评估模式和方法的最新工作,进一步促进大数据应用与规划业务的结合与深化。

    尹 稚

    (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高 杨

    (贵阳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党组书记、高级规划师)

    王 德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袁 昕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仲 伟

    (量子数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吴海山

    (百度大数据研究院数据科学家)

    龙 瀛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苏乐平

    (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魏定梅

    (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林文棋

    (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毕英杰

    李 栋

自由论坛十三:美丽人居与和谐社区营建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规模巨大、速度空前、问题复杂,事关国计民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居环境建设是城镇化过程中最为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之一,也是城乡规划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国家陆续提出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美丽乡村等建设目标,2014 年国务院出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事实上,美丽人居与和谐社区营建已经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创新和基础研究前沿。国家要求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相结合。论坛拟以“美丽人居与和谐社区营建”为切入点,组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云贵、西北等不同地区专家学者开展深入交流,为深化美丽人居与和谐社区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详细]

    论坛总结提出了美丽人居与和谐社区营建的“四条建议”,即:(1)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本质性、科学性问题深入研究,达成城乡规划传承与变革方向的共识;(2)以人居科学为导向,美好人居和谐社会为目标,协调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之间的合作融合;(3)以城乡人居环境中的民生问题为根本,抓住规划建设的重点领域,推动新常态下的城乡规划制度变革、实践及理论提升;(4)加强城市规划的监查和管理,避免重大问题发生。

    吴良镛

    (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石 楠

    (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陈为邦

    (学会顾问,原建设部总规划师)

    武廷海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

    赵万民

    (学会常务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黄 鹤

    杨跃光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展二鹏

    (青岛中德生态园总工程师)

    翟 辉

    (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李 郇

    (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教授)

    余压芳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唯佳

    (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朱东风

    (江苏省住建厅城市研究所所长)

自由论坛十五:空间规划——政府与市场

空间是城乡规划的立身之本。但围绕“空间”,城乡规划正面临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冲击。一是中央层面的空间规划 体系重构。鉴于现存的多个空间规划协调困难,未来可能从国家层面起自上而下地重构一套“空间综合规划”。二是“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论断的提出,为城乡规划建设在机制上的变革指明了方向。今后政府在城乡规划中应如何收放 抓统,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往城乡规划多是在自定框架内任性发挥,但管理效果并不因管控全面而见好,自我框定的领域 还屡屡受到外来的挑战。因此,“双冲击”可归结为一个问题:未来城乡规划该如何巩固自己的立身之本,变“危机”为“契机”, 以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详细]

    以往城乡规划多是在自定框架内任性发挥,但管理效果并不因管控全面而见好,自我框定的领域 还屡屡受到外来的挑战。因此,“双冲击”可归结为一个问题:未来城乡规划该如何巩固自己的立身之本,变“危机”为“契机”, 以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

    石 楠

    (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林 坚

    (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王富海

    (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赵燕菁

    (学会理事、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大学教授)

    袁 牧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袁奇峰

    (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王雪

    (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特别论坛二:让城市讲故事——香港城市历史保育与活化工作的努力与探索

每一个城市必定有它独特的故事。这些独特的故事,往往因城市高速发展的巨轮和岁月无情的冲刷成为记忆的碎片。部分 尚未流失、消逝的碎片,经过保育和活化的努力,可能成为一张张亮丽的名片,重构城市的特色。本论坛尝试以不同个案和角度, 探讨香港在历史保育与活化工作的经验与成败得失,让我们能更有效地保育城市的自然环境、古物古迹、人文文化,让城市的 故事能代代承传。这是每一位城市规划师的真诚期盼!

    朱嘉广

    (学会副理事长、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

    凌嘉勤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署长)

    麦凯蔷

    (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

    伍谢淑莹

    (香港规划师学会前会长)

    区志伟

    (香港规划师学会资深会员)

    乐晗宁

    (南丰发展有限公司助理地产发展经理、助理总规划师)

    区洁英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起动九龙东专员)

    谭燕萍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高级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