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注重系统性与前瞻性

2022-06-16 15:14 来源:新华财经 作者:记者 王岩波

新华财经北京6月14日电(王岩波)2022年是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中国经济信息社与陕西省住建厅联合策划了主题为“传承·创新·发展——新发展阶段陕西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实践与展望”的权威专家访谈活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陕西省是率先开展省级层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省份,很多探索与创新具有先导价值。陕西以省为层面,系统性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宜作为一个长期原则和方针贯彻下去,该模式对其他地区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系统性是陕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最大亮点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陕西省致力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构建了涵盖丰富要素类型、多元文化价值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座,中国传统村落7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处。

王凯表示,陕西省历史遗存的价值和意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其许多工作具有先导意义,其中,系统性是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最大亮点,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对省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从认识到挖掘都比较全面。通过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等一系列举措,陕西系统梳理了相关遗存资源,凝炼其价值特征,对各类遗存载体建立起比较详尽的数据库,初步摸清了历史文化传承遗存的“家底儿”,有了“底账”,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方。二是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陕西省建立起从省到市县的保护传导机制,明确了各层级的责任,应保尽保,提出了有章可循的指引清单。

除了从全省层面做足谋划,陕西省相关工作还着眼于和全国历史文化传承体系的互融关联,具有一定前瞻性。王凯指出,系统性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文化脉络不是要素罗列。历史文化遗存,单就一“点”难成系统,一旦放至省乃至全国层面的大脉络里,其价值意义往往会凸显。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各具特色、魅力彰显

有了省级层面系统性谋篇布局,陕西省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传承工作各具特色。王凯着重分析了西安、咸阳、延安三城的成效与特点。

西安:全域、全要素保护,注重城乡聚落格局整体性

王凯表示,西安是国内对古城保护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从城到村到大遗址”的有机整体,可称之为全域、全要素的保护。

从城市来看,王凯介绍,西安市规划建设与文保紧密融合的理念有着一以贯之的历史承袭。在上世纪50年代西安编制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时,专家就提出保护旧城与汉唐遗址等,彼时还不叫老城,规划最终决定从东西两翼发展工业。由此,确立起西安古城保护的基本格局,后续几轮城市规划建设没有拆旧建新,至今仍新旧分治,“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从村镇来看,西安城外很多的古村镇,从原始布局,到房屋构造以至雕刻纹饰,保护得都较完整。王凯指出,从规划角度讲,城和村是不能割裂的系统,历史村镇这些聚落是千年传承的中国营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承载了先人智慧,对当代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价值。

此外,西安值得称道的还有大遗址保护。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通过了《西安宣言》,充分肯定了西安在大遗址保护方面的成效。

咸阳:维系“山-水-城”大格局,遗存与自然相得益彰

王凯认为,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素来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融入山水是其重要特色,这映射着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精髓。

他表示,秦都、秦始皇帝陵、明清古城是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要素,在此基础上,咸阳注重城市和山水的整体保护,还对构成遗存环境的自然生态进行了保护修复,较好维系了“山-水-城”的大格局。

此外,咸阳近年来针对性地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对一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保护性引入教育、办公、文化、商业等功能,让老房子有了“人气儿”,老街区有了“烟火味儿”,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维持了历史街区的活力。

延安: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

谈及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重古轻近”的现象,王凯特地提及延安在这方面的实践。

王凯表示,延安是华夏文明肇始之地,是古代军事重镇,同时还以黄河风情、红色革命圣地而闻名。华夏根文化、黄河风情、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面对年轻一代,革命遗址如何发挥更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对此,延安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一是对红色资源开展修复和整理,通过整治周边环境让革命遗存“亮相”。二是把这些红色的“点”串联起来,做到了一个革命线路的梳理再现。三是赋予红色文化新内容,开展小广场情景剧等活态化表演。王凯认为,延安将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这些呈现形式别开生面,让人印象深刻。

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办、国办2021年9月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要全面建成。

谈及未来面临的挑战,王凯认为,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关系的认识,不仅是陕西,也是其他省份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王凯表示,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动力,即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其中文化一项颇具新意,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社会各界越发认同“文化”的意义与作用。

他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比照世界主要城市的发展规律,城镇化进行到中后期,人均收入增至1.5万-2万美元区段后,社会消费结构会出现变化,相较基础性的住房、汽车、电器等,文化类与陶冶性情方面的消费会显著增加。

所以,从经济价值的角度看,对地方政府而言,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投资不应视为财政负担,其蕴含的经济效益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从社会价值角度看,文化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华文明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在这个传承体系里,有中国人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有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有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有中国城市建设的规矩,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做好保护传承工作能够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铸魂。

此外,王凯特别强调,要准确把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基本内涵,要从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城乡文明发展脉络、特色。不仅对古代历史文化遗存,还要对近现代革命遗存、工业遗存进行保护与价值挖掘,给国人及后代提供更丰富的精神层面的滋养,“对有些遗存,若没有琢磨明白其价值,姑且留之不要破坏。”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