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媒体解读京津冀区域规划30年难产背后根源:范围难定

2014-08-13 10:18 来源:腾讯 作者:澎湃 李闻莺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京津冀之间的关系,“纠结”或许是恰当的选择。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全国最早的区域协作组织——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成立,有关京津冀的思考就开始启动。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此后30年,从“首都圈”到“环渤海经济区”,再从“京津冀都市圈”变成“首都经济圈”,讨论和研究一直在进行,却也总是在“纸上谈兵”。

是什么让一个区域规划几经难产?又是为什么,让区域间的协作付诸实践却艰难重重。

如今,伴随新一轮京津冀协作发展规划呼之欲出,我们有必要回头,从过去寻找一些答案。

京津唐地区规划曾是“重中之重”

2014年夏天,当“京津冀”三个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85岁的北京决策咨询中心原主任钮德明翻出了一篇文章——《是联合图强还是各自为战?京津冀地区面临的选择》。

这是他在12年前发出的呼吁,发表在2002年的《首都经济》刊物。在此之前,钮德明关注京津冀区域研究已经超过20余年。

京津冀的合作,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1981年10月,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内蒙5省(市、区)率先打破地区分割,成立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

这一组织,主要是通过高层会商,解决地区间的物资调剂。比如北京与河北环京地市合作建立了肉蛋菜等生活资料基地和纯碱、生铁等生产资料基地。它也成为全国最早的区域协作组织。

也是在这个时期,全国国土整治工作拉开序幕。1981年4月和1981年10月,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先后作出加强国土整治工作的决定和指示,要求当时的国家建委设一个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国土整治。

很快,新成立的国土局在国家建委的主持下,展开全国国土规划。时任北京市城市规划局综合处副处长的钮德明,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京津唐地区规划,是当时的‘重中之重’。”钮德明回忆,1981年底,原国家建委分管国土工作的副主任吕克白先后与北京、天津、河北的领导同志商议,打算以京津唐地区作为全国国土规划的试点。

针对“京津唐地区”的范围,建委当时已明确北京、天津、唐山市、唐山地区(含秦皇岛)和廊坊地区。

当钮德明为国土规划忙碌时,研究生刚刚毕业的顾文选也分配到了国家建委下属的国家建设总局城市区域处。他接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起草《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这个规划纲要,主要是为了配合《全国国土规划纲要》。”顾文选对澎湃新闻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只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一个部分,内容涉及全国的交通网、江河网、铁路系统、公路系统、航空系统、海岸线的整理等等。京津唐区域的发展,也被要求单独拎出来再搞一个城市布局的规划纲要。

不久后,国家部委迎来了新一轮机构改革。1982年,国家建委撤销,其下属的国土局划归国家计委,国家建设总局划归新成立的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土规划和城镇规划两项工作,分别在两个不同主管单位的领导下继续进行。

据顾文选回忆,大约两年后,《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完成编制。它明确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大城市密集区。这也是中央部委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将我国四大城市群明确下来。

不过,历时一年多完成编制的《京津唐城市布局规划纲要》却遭遇了冷遇。原因是当时大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全国国土规划,京津冀层面的规划就被搁置到了一边。

“我们主要是搭了个框架,不过作为起步,还是很有意义的。”说起这件事,顾文选有些遗憾。据他透露,这份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到了引滦入津,这也是当时区域协调的一个结果。

1/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