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媒体解读京津冀区域规划30年难产背后根源:范围难定

2014-08-13 10:18 来源:腾讯 作者:澎湃 李闻莺

京津冀的合作低谷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京津冀合作进入一段低谷期。

1990年,成立9年的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由于合作区域范围过大、地区间经济关联度较低以及没有日常工作机构等问题失去凝聚力,在举行了第七次会议后销声匿迹。

由于作用不断削弱,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对经济协作部门的冲击,环京经济协作区自1994年后工作进入了打打停停的状态,步入低潮。

缺少了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区域内地区政府之间、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重复建设也越演越烈。

京唐港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案例。

它位于唐山市东南95公里乐亭县境内。早在1919年,孙中山提出在此地建设“北方大港”的设想,70年后,这个设想开始付诸实践。

1993年7月,港口投入运营一年后,北京市政府与唐山市政府就联合建设签订合同,“唐山港”也更名为“京唐港”。

京唐的这次合作,各界看法不一。有研究指出,北京利用天津港应该是最经济的,却要另外寻找出海口。它先是与秦皇岛搞联合,后来又转向唐山。

“京唐港距北京市260公里,是北京到天津的两倍。”付承伟在其著作《大都市经济区内政府间竞争与合作研究:以京津冀为例》中指出,北京在京唐港建设中投资数十亿元。

不过,据《南方周末》2003年报道,所谓联合建港,北京市政府只投入了1.5亿元,以后也没有追加投资。

可以确定的是,京唐港刚建成之际,发展并不迅速。它的货物吞吐量在2001年才超过千万吨。

由于大多数企业还是选择天津港,连唐山的钢铁企业也走天津港,以至于2008年,京唐港的吞吐量比天津港少了25000万吨——这是1996年两个港口吞吐量差距的4倍多。

“在中国土地用地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这是典型的没有整体观念的规划,也是封建割据思想在作怪。”刘维新对京唐港的建设颇有看法。

顾文选也对澎湃新闻指出,合建京唐港最大的原因,就是北京和天津关系协调不好。天津一直认为,自己从历史上来讲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北京却在不断膨胀自己的产业,双方合作非常难。

北京和唐山联手建港之际,河北也在发展寻找出口。

1995年,河北正式提出“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即外环渤海内环京津,并将其纳入《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以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这个想法效果并不明显。2003年,由亚洲开发银行资助完成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河北开放创新意识不足,抑制了“两环开放带动”的推进。河北各地市对这一战略的认识也不足,有的地方官员,把它简单理解为引进京津企业以及为京津提供农副产品。

报告还提到,发展时机不到也是这一战略难以深化的重要原因。“两环开放带动”提出之际,京津在城市发展上正处于资源集聚期,经济发展尚未形成扩散机制。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昆山之所以快速崛起,主要是由于上海浦东新区紧邻市中心,土地开发成本较高,一些外资不得不转移到昆山,引领出新苏南模式。

相比之下,天津一开始就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在滨海盐碱地上,土地开发成本很低,河北各开发区的土地价格与其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

3/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