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日均近百村消亡 城镇化催生的空心村前路何在

2014-06-16 10: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付文 杨文明 叶琦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镇转移,一些曾经热闹的村落人去楼空,甚至名存实亡。有报道披露,最近10年来,我国每天有近百个村庄消亡。

衰败的村庄(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空心村何去何从?如何处置闲置荒废的土地和房产资源?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在湖北、安徽、云南等地进行调研。

外面20元一袋的水泥,背进山人工费就要120元

5月10日清晨五点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沿渡河镇汗石村村民张玉山起床就给孙子准备早饭。张玉山的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在浙江温州打工,家中只剩他和老伴儿还有两个6岁的孙子。

汗石村位于沿渡河镇西部,距镇政府15公里,一路都是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辖11个自然村共有居民404户1316人。“村里在外打工的有400多人,壮劳力基本上都在外边。”村主任谭明龙说,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基本能占到全年收入的70%。

从外观来看,汗石村很气派,一水儿的三层楼房,青瓦白墙、雕花格窗。64岁的张玉山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现在我家的房子有240多平方米,还靠着公路,出行很方便。”而在两年前,老张一家8口挤住在土坯房里,离现址要走10公里公路和25公里山路。“山路难走得很,出行全靠肩扛人抬,就连吃的水都要靠人背。”

“我们做过测算,修路的成本一公里要50多万元,镇和村根本无法承担;修路过程中要开挖山体、砍伐森林,势必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即使公路修通了,由于土地贫瘠、信息闭塞,群众发家致富的难度也很大。”沿渡河镇党委书记黄祖贵说。

经反复研究,沿渡河镇决定对有搬迁意向的农户重新选址、统一规划、生态搬迁、集中安置。从2010年11月起,镇党委、政府整合发改、交通、扶贫、旅游、水利等部门资金2514万元,引导27户边远地区的农民搬迁安置。

为了让农户“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镇里出面帮移民协调山林和土地,每户可免费拥有0.3亩菜园地、0.4亩责任田;积极引导农户开办农家乐,验收后每户奖励1万元,目前全村已累计接待游客3000余人;依托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茶叶公司,农业服务中心免费送技术送服务送树苗,现在已经发展茶园800亩。

搬迁后,房子新了,出行方便了,但也面临问题。首先,是原来的房屋和土地的废弃。谭明龙以前住在龙潭河,到新家要走4公里山路。“原来的房子都是旧房,本来就不愿意住了,搬上来后基本算是废弃了。”谭明龙说,他家原来的8亩多地也都不种了,“我、老伴儿还有儿媳妇现在专心做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净赚200元,比种地强多了。”

和谭明龙不同,张玉山把自己的6亩多地种上了杉树和松树,加起来有将近3000棵。“按现在的行情,等成材后能有四五十万的收入。”老张沮丧地说,“但其实我并没抱多大希望,因为路太难走了,外边的水泥20元一袋,可背进山的人工费就要120元。我这些树,就像埋在土里的金元宝,能看不能花。”

1/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