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两会新闻 ▪ 聚焦 > 正文

安徽:因地制宜,写好小城新故事

2015-03-12 17:31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记者 夏海军 田婷

建设小城镇绝不只是盖几栋高楼、修几条马路,而要结合本地实际准确定位,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 

寻找定位、合理规划,小城镇发展大有作为

——小城镇建设要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时值3月,正是踏青好时节。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林立,来此自驾的游市民络绎不绝。 “大圩镇依托紧靠合肥市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每年都能吸引国内外游客近50万人次。”大圩镇沈福村村委会主任沈翠兰介绍。

按照规划,到2030年我省城镇化率达65%左右,将建成40个20万至50万人口的县城,7个10万至20万人口的县城以及700个左右的镇等。 “作为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和分担大城市人口等发展压力的小城镇,是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环。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邹桂武介绍。

记者观察到,我省一些小城镇依托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合理布局,将优势转化为内在发展动力,在城镇化浪潮中找到突破点,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

春节前,在北京打工的肥西严店乡农民刘青云回到家乡,让他惊喜的是,老家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镇上一下子盖起了很多新楼房,附近还有新建的厂房,两年没回来都快认不得了。 ”

“严店乡快速发展得益于三大功能区的准确定位,即环巢湖生态旅游片区、现代生态农业片区、主城发展片区。 ”严店乡党委书记翟荣胜介绍说,G330道路旁的严店工业聚集区,已经入驻多家机械、电子、包装企业,能够吸纳近1000人就业。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建设小城镇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道路,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省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处长张弛说。

打造特色产业,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动力引擎

——留得住产业,才能聚拢人气,小城镇的发展才能持续

春节长假刚过,舒城县干汊河镇如同年前一般热闹,街头多处挂着招工条幅。该镇把羽毛产业作为“一镇一品”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年产500万打羽毛球,约占全国训练用球的50%份额。“全镇直接从事羽毛和羽毛球等相关产品加工制造企业100多家,实现年产值15亿多元。 ”干汊河镇党委书记胡俊介绍,羽毛产业直接带动从业人员8000多人,平均年收入近4万元。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留在家门口就业。

“只有城市功能而缺乏产业支撑,就会形成‘睡城’‘空城’。 ”省社科院研究员孙自铎说,小城镇发展绝不是盖几栋高楼、修几条马路。“小城镇留得住产业,才能聚拢人气,小城镇的发展也才能可持续。 ”

来安县汊河镇地处南京1小时经济圈核心范围,区位优越。 “3年前,我们决定落户这里的选择是正确的。 ”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学荣深有体会地说,汊河镇既有软件服务,也有硬件设施,是理想的投资环境。

目前,汊河镇的装备产业园初步形成了铁路客车零部件的产业集群。今年,有望形成100亿元的生产能力。产业的集聚壮大,也促进了汊河镇的城区优化升级。 “汊河产城一体化项目近2000套安置房都已交付,工业区内道路、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汊河镇负责人介绍。

“小城镇建设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延伸支柱产业链,能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孙自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布、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完善配套建设,提升小城镇居民幸福感

——要分类研究进城农民的需求,满足不同年龄的新市民期待

“比起在外打工的生活,还是现在幸福。 ”庐江县庐城镇晨光村的李林云说,他去年不仅从农村搬进了庐江县城东新区的拆迁安置房,还在庐江中学找到一份月收入4000元的厨师工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随着庐江县城规模的扩张,该县建设城东新区,占地5.7平方公里,可容纳人口6.97万人。像李林云这样入城的失地农民,目前已有2万人安置在城东新区。但是,大量人口涌入城区,会凸显就学、医疗等民生问题。庐城镇党委书记张晓赫介绍:“新区已经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小学,以及县医院城东分院等基础设施,新建了文体中心、城东公园等休闲娱乐设施,满足市民的多方位需求。 ”

舒城县的李丽没有外出务工,而是在干汊河镇工业园一家企业找了份工作。她告诉记者:“我下班后经常到镇上的文化中心借书,又能上网,感觉小镇生活越来越惬意。 ”

“除了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外,我们重点为农民工打造了一批文化工程。比如图书馆、书法院、运动中心,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胡俊说。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分类研究进城农民的需求。二三十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更看重城市消费娱乐及住房;三四十岁的农民工,更看重教育,希望子女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工,更看重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 ”不少专家建议,应把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县域和镇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科学规划。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