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黄征学: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2024-03-20 18:0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这背后的潜台词正是“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和提升空间”。

这其中,围绕城市群、都市圈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将有助于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但东西部地区发展绝对差距仍然较大、南北分化持续扩大、区域内部差异逐步凸显等问题依然存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也再次被列入2024年重要工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结合“十五五”前期研究,要坚持立破并举、长短兼顾、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系统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的基础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因此,促进协调发展亟须找到更多发力点。作为今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正显现出包括通过都市圈等发力点进一步提速布局的机遇。作为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明确,2024年将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为方向,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化都市圈。

都市圈,就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有助于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都市圈的风生水起、快速发展,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关系密切。2012年以来,国家大力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细化区域政策单元,加快构建连接东中西、贯穿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区域发展相对差距不断缩小。

从三大动力源地区看,2022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经济

总量超过全国的40%,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增长极。同时,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近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约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看,中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

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从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看,中西部在基础设施通达度、基本公共服务软件等方面与东部仍有不少差距。

今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同时实施好四大战略,这四大战略空间性、落地性都比较强,为避免战略之间相互冲突,需要推动四大战略的融合发展。例如,发挥长江和黄河横贯东中西的优势,加快完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动发展。把主体功能区中城市化地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等区域重大战略。

二是进一步细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单元。长期以来,区域协调发展都是以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四大板块为基本单元,取得不俗的效果。但四大板块内部分化比较严重,特别是板块内部的南北方分化较为突出,继续沿用四大板块作为基本单元,分析的结论和采取的政策精准性不够。再加上区域之间融合逐步显现,板块之间的界线也被打破。中部地区的安徽已全面融入长三角、山西积极融入京津冀、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江西部分区域融入大湾区、部分区域融入长三角。建议采用经济联系或经济发展水平等维度,细分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以便出台更精准、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三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在新发展阶段,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东北地区肩负着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任,西部地区是维护生态安全、边疆安全、能源安全的重要区域,东部地区是维护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的主战场。建议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中纳入差异化的安全目标和现代化的目标,便于各地更好地发挥优势,找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定位。

四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抢抓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的机遇,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劳动力、土地指标、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资源集聚相匹配。重点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重点人群举家进城落户渠道,推动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完善“人地钱”挂钩的机制,进一步改革土地、水、能源、资金等领域管理方式,探索搭建区域性或全国性指标交易市场,引导资源向优势地区和潜力地区集中。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室主任、研究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