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王金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2024-03-11 16:49 来源:《人民政协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

新质生产力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特点,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绿色发展能够为新质生产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方向。因此,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注重发展路径的创新性,摈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方式,研发和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气候友好的先进发展体系,更好地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个体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可持续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注重发展方式的绿色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引导企业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推动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围绕产品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降低污染物排放、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平衡。

新质生产力注重发展效能的优质性,采用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和绿色新兴产业发展,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效率提升有助于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进一步降低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力。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绿色发展理念系统化和具体化,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为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大力度攻关、破解美丽中国建设涉及的资源、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等多领域科学和技术难题。全面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立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开展新能源等前沿引领技术储备、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发展协同治理、深度治理、全过程治理技术成果集成与示范。培育美丽中国建设要求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释放“加速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要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融入现代经济体系,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推动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重塑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做强绿色制造业。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新一代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与生态环保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制造业和生态环境服务业。

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为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稳步推进气候投融资模式、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模式,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完善以能耗、环保绩效水平为导向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加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为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提供有效需求牵引。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可以从需求端来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引导供给端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充分调动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积极性,开展绿色、清洁、零碳等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

△本文作者: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