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历史文化名城| 周岚:我和南京名城的故事

2022-10-08 10:4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40个春秋。

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理念不断提升、力量不断壮大,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利用工作经验不断丰富。

40年来,一大批千年名城的守护者,秉承情怀与责任,发挥专业与技术优势,探索出了众多原创性、全局性、可复制、可分享的名城保护实践经验,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值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出“规话名城”专栏,该专栏为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发起的征集文章,讲述学委会委员们守住变化中“不变”的文化根脉的故事。

作者 | 周  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博士

值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设立 40 周年之际,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因此,中国名城保护的工作环境将会不断改善。但越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我们越应记住那些在困难环境努力的名城卫士,是他们在中国快速“变化”的年代为中华民族守住了“不变”的文化根脉。

作为规划建设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2018 年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政协汪洋主席主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专题协商会”。我在发言中谈到:讨论中国名城保护工作,应当放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国家建立名城保护制度以来,正是中国城市建设大规模推进的时期,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所幸有前辈先贤建议设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在快速变化期守住了中华文化根脉。

南京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快速现代化的江苏省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南京人,我有幸有机会曾和规划同事们一起为家乡的名城保护做了些许工作。

一是石头城的文化胜景再现。

石头城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金陵邑,这也是南京作为金陵别称的由来,三国时孙权在金陵邑基础上建石头城,后石头城又成为明城墙的重要段落。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篇“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吟诵的正是石头城的历史意境。2002年南京市决定再现石头城的文化盛景,由市规划局组织清华大学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内容包括沿线棚户区拆迁、污水截流、城墙维修、景观建设等。方案实施过程中我去现场,至今难忘的是城墙上的一幅穿衣镜残片,那是下放回城人员搭建棚户留下的印迹。2003 年,石头城景区对市民开放,获得社会广泛认同;2004 年,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与实施”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 年,《人民日报》以“留住城市的记忆”为题,记录了这一历史地段的当代变迁。

二是外秦淮河的人居环境改善。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历史南京城依秦淮河水系而生长。经过 20 世纪末的努力,内秦淮河环境显著改观,但外秦淮河沿线污染严重、地区衰落。2002 年,我们牵头编制了《外秦淮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通过防洪工程,消除洪涝隐患;通过环境工程,实现河清岸绿;通过安居工程,实现安居乐业;通过景观工程,展示山水城林”。规划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参与讨论,市政府为此举办了南京第一次城市规划专题发布会,推动形成了社会共识。后经 6 年的持续实施,2008 年南京因外秦淮河人居环境改善的实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现代快报》后以“这里有一群人,他们为南京规划未来”为题,整版纪实报道了南京市规划局为推动南京名城走向世界、获得殊荣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三是中山陵景区的整治扩容。

中山陵享誉中外,但一般游客很难想象曾经在景区外围分布着 13 个自然村、9 个居民片、2 万多人口和近百家工企。为改善这一状况,2004 年市规划局会同中山陵园管理局编制了《钟山风景名胜区外缘景区规划设计》。依据批复的规划,南京实施了环境整治和景区扩容工程,增加了下马坊遗址公园、梅花谷公园、博爱园等一系列绿色开放空间,并以内环绿道和人行栈道串联整合新老景区。经过 5 年的规划实施努力,新增了 7000 多亩绿地,森林覆盖率上升了十个百分点,鸟类加到 140 余种,植物种类增加到1000 多种,到景区休闲登山的南京市民超过 1000 万人次/年。

四是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

民国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阶段,作为民国首都,南京早在 1988年就开展了民国建筑的第一次普查。2003年,《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将民国建筑保护作为重要内容;2006年,专门制订《民国建筑保护和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同时积极推动《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的立法实施。随后依据省人大法规,南京多批次公布了 309 处重要近现代建筑和12 片近现代建筑风貌区。2014 年,南京颐和路民国街区第 12 片区保护工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五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规划设计。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之一,而日本却故意抹杀这一历史。值抗战胜利 60 周年之际,中央决定在江东门遇难同胞纪念馆基础上实施二期扩建工程,由市规划局负责国际征集方案。鉴于这一灾难的国民情感和世界影响,国内建筑学界的所有院士大家、以及国际有战争或灾难纪念馆设计经验的知名公司都踊跃参加。经过国际方案征集评选,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的方案胜出。该方案与齐康院士设计的一期工程有机衔接形成浑然整体,依次表现了战争、杀戮、和平三个主题,空间布局寓意“铸剑为犁”,平面布局映现“和平之舟”。纪念馆先后获得鲁班奖和“建国 60 周年建筑创作大奖”,现已成为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 年 12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活动。

我记录的上述南京工作,得到了博士导师吴良镛院士的悉心指导。吴先生 2002 年回家乡南京时,特别叮嘱我们“在大建设时期要注意做好保护工作”。因此,我的博士论文聚焦《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在剖析名城保护涉及的价值冲突、利益矛盾等问题基础上,试图找到规划可能的综合解决方案。如果说今日的南京兼有古都名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时代活力,那是得益于前辈先贤的全过程关心和一代代南京规划建设人的坚持坚守。

南京也是江苏众多名城的缩影。江苏是中华农耕文明时期的富庶宜居之地,历史文化遗存众多。自 1982 年名城制度设立以来的四十年间,全省城镇人口仅增量就超过了 5327 万,比澳大利亚全国总人口两倍还多。在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快速集聚的时代背景下,江苏致力探索高强度发展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极保护之道,至今让我们骄傲的是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江苏保有了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