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赵晓梅:作为社会空间的历史性城镇景观

——以北京什刹海历史街区为例

2015-07-01 09:1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4月10日,北京建筑大学赵晓梅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的平行论坛上作了题为《作为社会空间的历史性城镇景观——以北京什刹海历史街区为例》的报告。她以北京什刹海地区为案例,探讨从明代至今该地区在空间、景观与社会方面的变化。在历史发展中,不同社会人群使用不同空间进行活动,使得该地区具有了复合功能;同时,同一空间也可能承载了不同的人群与活动,使得该地区的场所氛围更为多样。

赵晓梅 北京建筑大学 

赵晓梅研究的主题是将什刹海置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框架下,重点讨论一个社会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人在其中的关系。她认为城市历史性景观是关于历史性城市作为遗产来推广的方法,这个方法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把历史性城市作为一个比较动态的历史性层节,包括作为一种活态遗产的类型、社区的参与、跨学科研究和城市发展,最核心的议题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探讨传统是如何表达的,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格外重要,尤其在城市中所进行的保护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在研究中应格外注意,人在整个城市的建设之中,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即探讨当地社区、当地居民在遗产保护或者遗产营造过程中的作用。社会空间的历史性城市景观包含很多社会特征,其最大特点是人口的流动性,丰富多样的人口构成使城市充满了活力,也是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的原因。因此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的应用应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居民之间的关系。历史上北京的空间形态呈现出封建时期的社会区隔,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上,公共的场所主要由在邻里间的市场、庙会、水井还有街区本身等组成,不同人群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使城市空间变成一个社会空间。然而现在北京旧城在人口分布、流动和结构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外来人可以融入当地人的社区之中,与居民有相互的互动,但他们的日常活动与传统已非常不同。以什刹海为例,保护状态并不是特别好,以居住为主,是内城当中唯一的公共水域,公共和市民活动非常多,还有非常好的城市景观。从今天来看,这个地区是北京最早的酒吧区,尤其在前海有很多的游客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建筑的改造较多,甚至于把当地的小吃集中到一个新建的院落里面进行展示,但经营状况不佳;而另一方面,大的沿湖街区中居民的日常活动还在进行,除了自我认同的北京人和租客们举行的居民活动之外,还有传统季节性活动和其他公众活动。从空间本身而言,除了街道的扩充之外,原来的四合院的肌理被私宅所替代。钟鼓楼拆迁的例子体现了对景观要素的欣赏和识别,其实更多的是一个主观的体验,所以人在其中的作用,历史性城市景观是不断的积累才慢慢形成的。因此在遗产保护中,需要回到社会空间里,询问这是谁的遗产,由谁来保护和发展,并将所有的遗产利益相关者都纳入考虑。

(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