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卫星城的燕郊样本:人口密度超北京两倍 地产抢风头

2014-09-01 09:4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韩 冰

编 者 按

燕郊,地处北京天安门以东30公里,隶属河北省三河市。燕郊自古为京东重镇,素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之美称。今天,作为北京的卫星城,燕郊更多的时候却是因“睡城”而为大家所熟知。

实际上,早在1999年,燕郊便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但遗憾的是,燕郊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绩被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抢去了风头,受配套建设、技术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制约,过去20多年来,燕郊未能真正发挥其高新区、卫星城的功能。

8月初,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的消息传出,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燕郊能否搭上这列快车?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将会给燕郊带来怎样的影响?

1999年,燕郊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燕郊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燕郊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曾表示,燕郊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服务业新城”,并力争在未来20年内达到与中关村齐名。

如今,距离该目标提出已有数年。但近年来,燕郊的房地产业野蛮生长,高新产业却遭遇配套建设、技术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制约,发展相对缓慢。

8月初,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消息传来,燕郊官方和民间都受到振奋。燕郊政府部门认为,虽然燕郊已经基本具备了承接北京高端技术产业的载体,但却没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人才,如今这一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环境下将得到解决。

更重要的是,燕郊期待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成立,能够打破河北和北京之间的行政藩篱,推动燕郊成为真正的“高新区”与“卫星城”。

高新产业被地产抢风头

作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燕郊并不是没有高新技术产业,只不过其房地产增长太快,抢尽了其他产业的风头。

公开资料显示,燕郊、通州、顺义等北京东郊卫星城的发展机遇,来自于2005年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其中对于城市格局“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设计,以及以通州、顺义、亦庄为代表的“东部发展带”和建设通州综合服务中心的规划,向公众和投资者释放出北京要 “向东发展”的信号。

随后的几年里,燕郊和燕郊的房地产市场一起快速膨胀。《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注意到,燕郊的人口从1992年建区之初的2.3万人,激增至目前的65万人;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5000万元增至2013年底的67.48亿元。按照三河市市委书记张金波的说法,燕郊开发区成立22年来,在全市1/12的土地上创造了超过60%的经济总量,成就了“燕郊式成长”。

实际上,燕郊除了作为北京区划外的卫星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它是继江苏昆山之后第二个由县级市管辖的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最初的远期规划占地面积为80平方公里 (目前建成区大约50平方公里),未来形成“西有中关村,东有燕郊城”的两大科技城并立之势。

1/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