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自助调研线路 > 正文

专题1: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专题

2018-11-17 16:4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调研主题

杭州的历史街区见证了“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的南宋风华,经历了亲切自由的民国时期的里弄生活。历年来,随着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以保护地区“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和历史风貌完整性”为原则,杭州的街、路、坊、巷、弄、里从历史走入了现代人的生活,这些地区的传统空间肌理、适宜步行的空间尺度、雅致隽永的建筑风貌都成为杭州惠及后人最有价值、最具品质的城市空间。

调研重点

1、历史遗存对于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作用。

2、杭州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空间尺度、建筑风貌特征。

3、南宋御街、河坊街历史街区作为商业街区的改造与开发利用模式。

4、廿三坊历史街区的整体空间特征、生活氛围、文化特色。

交通建议

代表自行前往,导航“清河坊公交车站”。

西门进入清河坊,沿途可调研保和堂、江南铜屋、王星记、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钱塘第一井等)--南宋御街(南行沿途可调研鼓楼、南宋记忆文化体验馆、杭州九墙、种德堂、四拐角、御街坊墙和骑楼、御街陈列馆、浙江地方银行旧址、凤凰寺、万源绸缎庄旧址)-- 太庙广场--廿三坊(察院前巷、大马弄、丁衙前、四牌楼、十五奎巷)

调研时长约3小时。

调研点简介

河坊街

 

河坊街为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是古都杭州“前朝后市”的“后市”部分,兴于宋盛于清,历史上一直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拥有浓厚的市井商业文化气息。1999年,杭州市对河坊街进行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序幕就此拉开。通过依照“修旧如旧”原则保留传统格局,恢复清末民初沿街风貌,保护历史建筑群,对每幢建筑及细部进行分级处理,体现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并赋予相适的使用功能与强度。目前,街区内有最具影响的胡雪岩故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炳仁的铜雕艺术博物馆,以及大量保留恢复的老字号商家,如王星记、张小泉、胡庆余堂等。

南宋御街

南宋御街是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南宋都城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3600米,经过800余年的沧桑演变,始终保持着传统空间街巷肌理,建筑遗存丰富,被称为“建筑历史博物馆”。 2008年,结合南宋临安城大遗址保护实施了“中山路(即南宋御街)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既强调对历史街区、文物和历史建筑的绝对保护,又注重对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并开展了功能调整、业态更新、交通改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利用等一系列工作,使传统建筑与景观风貌得以延续并焕发时代生机。近年来,御街在保留历史遗存和民俗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利用和功能更新,逐步形成了集人居、休闲旅游、美食购物、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城市功能街区。

太庙

太庙广场遗址是杭州市保护性发掘和绿化休闲广场相结合的一处遗址公园。1995年5-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南宋太庙遗址进行抢救 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发现南宋临安城太庙东围墙、东门门址及夯土台基等重要遗迹。1998年,在切实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对遗址坑回填,通过地面植被、游道的布置对地下文物的布局作意向展示。地面广场绿地整体参照宋代造园艺术,采用轴线对称布置,广场中央耸立一块按太庙遗址原样仿制的南宋残墙说明牌,正面刻有南宋皇城图。主入口区设有直径14.56米的灰色花岗岩浮雕年轮图,并在两侧辅设6只仿宋柱基,以突出南宋风韵,寓意年轮迂回和历史变迁,展示南宋皇家宗庙的园林风格。

廿三坊

廿三坊巷位于中山南路(南宋御街)西侧,北接清河坊、西靠吴山,东拥太庙遗址,主要包括十五奎巷、城隍牌楼、四牌楼、白马庙、大庙巷等23条坊巷。坊巷大部分名称皆从南宋流传至今,生活格局经历时间洗礼,依然以最杭州的方式生活着,维系着最初的朴素和安闲。坊巷内多数院落建于清代、民国或建国初期,加之乾隆上山御道、施公庙、普福庵等历史遗存散落其中,使其成为杭州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生活街区。2012至2013年期间,杭州市对二十三坊地区进行综合保护与整治提升工程,并积极探索以公众参与为引导的创新与转型发展规划路径,通过挖掘坊巷背后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展现了文化内涵;利用宜人的空间尺度,塑造一街一主题的活力街巷;通过强调公共空间营造,打通沿山的通道和视线廊道,塑造小而精致的特色空间,整体形成了杭州“特色化、街区化、复合化”的历史坊巷体验中心。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