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
国函〔2018〕3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粤府〔2017〕88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二、你省和深圳市要认真做好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相关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实施深圳全市域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序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为新时期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积累经验、当好示范。
三、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后,要进一步加强粤港边界一线管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粤港边界持续稳定。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支持广东省和深圳市做好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相关工作。
国务院
2018年1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前世今生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因为关税、边防等种种问题,曾在特区边缘拉起一道近90公里长的铁丝网,开设进出特区内的检查站,外来人员需持边防证进入特区,这就是后来俗称的深圳“二线关”。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同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深圳正式起航,当时的特区面积只有327.5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福田、南山、罗湖、盐田四区的面积。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东起深圳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84.6公里。沿线全部设有铁丝网,整个管理线共有163个武警执勤岗楼,设有10个检查站。为了便于管理,从1982年6月开始在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修建“特区管理线”(二线)。
深圳特区管理线将深圳一分为二
1985年3月“深圳特区管理线”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全长84.6公里,沿线路面用花岗岩石板铺成,路北侧用高达3米的铁丝网隔离。这道铁丝网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非深圳户籍人口进入深圳特区时,要查验有无办理边防证。
这道关口为保障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维护深圳社会治安、减轻粤港分界线管控压力、保证香港回归祖国平稳过渡等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制约深圳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化都市的障碍。
昔日的二线关戒备森严,后成为了百姓休闲道路
2005年,进入深圳特区的“边防证”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舞台,人们只需凭身份证即可进入特区。
2010年5月,中央批准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的申请。从当年7月1日开始,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特区总面积扩容为1997平方公里。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关于延伸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请示》,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当时的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但批复同时指出,特区范围扩大后,暂时保留现有的特区管理线,只是不再新设。今后视发展需要,由广东省商有关部门提出特区管理线处理办法,按程序报批。
特区实施扩容后不久,深圳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两轮“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9月,深圳对最为拥堵的梅林关进行综合整治,拆除检查岗亭,成为一个标志性信号。
2014年7月,深圳特区检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边防单位。至此,深圳“二线”这道特区管理线不复存在,只留下关口的建筑和车检通道、安全岛、岗亭等设施。
2015年6月,深圳在对二线关交通改善工程中,又拆除了布吉、南头、同乐等关口的检查通道设施,此后这一改造几乎覆盖了“二线关”全线。
随着原特区内外的经济差异减少,地铁路线的延伸,生活圈的融合,公共服务的逐步一体化,人们心中的“二线关”亦在慢慢消解,隔阂终将消弭。
管理线撤销之后,专家怎么看?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此前地方政府与边防部门为了经济发展和特区一体化已实行了很多便利措施,不过这多为地方政府行为,国务院批复撤销经济特区管理线则行为意义不一样,其主要目的是针对深圳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
刚结束的深圳市委全会提出深圳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新定位,意味着未来10—20年,深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供给、城市化质量提升等方面面临着新的任务。随着深圳城市定位的变化,撤销“二线关”有助于深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供给、城市化质量提升等方面更快地实现特区一体化。
深圳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南山区政协委员邓志旺
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在2010年时,深圳经济特区就已经正式扩容,范围从原来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扩大到全市,‘二线关’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现在深圳一体化发展加速,且深圳作为粤港澳湾区的核心城市,它要更好地服务于整个湾区且往外辐射,取消‘二线关’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有利于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经济发展会更开放。这说明了十九大之后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未来我国的开放程度会越来越大,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自信的表现。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珠三角观察、每日经济新闻、广州PLUS、新京报等媒体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