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相关新闻 > 正文

江西九江市长:放大九江优势 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

2015-01-28 17:09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叶新阔 余传建

日前,九江市市长钟志生接受了专访,畅谈了九江市发展升级的成就、举措及规划。钟志生表示,对九江而言,推进发展升级,就是要紧紧扭住加快发展这条主线不放松,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标准、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记者:在过去的2014年,围绕做大九江的目标,九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钟市长,在这里您能不能向广大网友晒晒九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

钟志生:正如主持人所说,去年对九江而言是一个丰收的年景。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做大九江的目标,扎实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和昌九一体化,有效克服经济下行的影响,既保持了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好势头,也赢得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好局面。

一是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生产总值1750亿元,增长9.9%;财政总收入328.5亿元,增长17.2%,总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800亿元,达到1812.2亿元,增长20.2%;外贸出口突破45亿美元,增长12.8%。

二是九江的独特优势不断放大。沿江“带动效应”不断增强,沿江7个县(市、区),以全市三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全市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市最具活力的增长区域。昌九“同城效应”逐步显现,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互补对接”的总方向,昌九两地确定的六大类25项合作事项有序推进,通信、金融、旅游和住房公积金业务基本实现同城化。共青先导区“示范效应”加快显现,2014年先导区共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8个,总投资900多亿元,完成投资360多亿元,汉能光伏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

三是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主要工业指标上,实现“一个5000、五个1000”:“一个5000”,就是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接近5000亿元,达到4720亿元。“五个1000”,就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接近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净增1000亿元;工业固投突破1000亿元,达1249亿元;九江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户,达1121户。重大项目建设上,进驻九江投资兴业、追加投资做大产业的客商越来越多。2014年全市集中开工建设工业项目近400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总投资350亿元的汉能光伏、80亿元的神华九江电厂、50亿元的兄弟医药、50亿元的荣侨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了建成一批、在建一批、签约一批、在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梯次推进格局。

四是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庐山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旅游发展的意见》,编制完成了《大庐山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打出了“庐山藏天下?九江通四海”品牌,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九江成功上榜“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获得“最美中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最美中国人文休闲目的地城市”3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7516万人次,增长33.9%;旅游总收入623亿元,增长55%。商贸物流稳步发展,新增物流企业151家,完成公路货运量1.14亿吨、货运周转量255.6亿吨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2.4万标箱、货物吞吐量8000万吨;年交易额超20亿元的商品市场和商贸流通企业均达4家。

记者: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九江作为江西唯一的沿江城市,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机遇,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当前最紧要的是什么?

钟志生: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着眼区域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九江作为长江中游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支点,是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主阵地、主平台和主抓手,必须加强研究、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充分放大黄金水道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和独特区位优势,在全面融入中争取更多政策、拓展更大空间、实现更快发展。当前,最紧要的做优发展平台,主要是四个平台:

一是做优交通平台。推进水铁、水陆、水水联运,实现多点联运,加快构建“铁、公、水、机”立体交通网。公路方面:重点推进昌九大道、昌九高速全线“四改八”建设;铁路方面:开工建设合安九高铁,加快推进九景衢铁路、武九客专建设,积极做好昌九高铁、常岳九铁路前期工作,逐步实现与京沪、沪昆、昌吉赣高铁的无缝对接,迎来九江的高铁时代;机场方面:协调推进九江机场跑道加厚工程和通信导航升级工程,启动机场与昌九高速连接线建设。

二是做优港口平台。加强港城、港工、港贸联动,依托九江152公里长江黄金岸线,优化港口布局,完善服务配套,把九江港打造成为“立足九江、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枢纽港、长江喂给港。重点推进彭湖板块红光综合枢纽港建设,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散杂货码头整体搬迁,着力形成城西以集装箱为主、红光以散杂件为主的港口功能布局,发挥好九江黄金水道、黄金岸线的黄金效应。

三是做优口岸平台。积极参与长江流域通关一体化,推进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和昌九口岸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开发,全面实行关检合作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模式,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四是做优腹地平台。重点依托黄金岸线,拓展陆域纵深,打造三大腹地:①通过支持引导县域发挥各自优势,找准支柱、做强支点、夯实支撑、优化支持,推进沿江县域发展,拓展市域腹地。②认真抓好昌九合作事项的推进实施,加快共青先导区建设,推进昌九一体,拓展省域腹地。通过推进跨江联动,积极谋划“赣鄂皖沿江经济协作区”建设,推进沿江地区与宿松、望江、黄梅、武穴等地联动发展;③积极参与长江流域跨区合作,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拓展流域腹地。

记者:九江市江西的北大门。省委提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把九江定位为省域门户城市。请问钟市长,九江将如何打造门户城市?

钟志生: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战略,把省会城市南昌和门户城市九江,一个做强,一个做大。我认为,这是江西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战略前瞻,是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拓展发展空间、赢得竞争优势的“先手棋”。对于打造“门户”城市,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把九江打造成为省域门户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一是加快构建大九江都市区。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要素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规模越大,集聚效应越强,产业发展条件越好,城市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也就越大。九江不仅是一座历史厚重、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魅力城市,更是一座承东启西、引南接北、通江达海的开放城市。我们将顺应国家构筑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大势,提升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整合拓展区,构建都市区,尽快把九江打造成中心城市面积达2350平方公里、大九江都市区面积达7070平方公里的省域门户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二是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城市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我们按照“人本、人性、人文”的理念,注重加快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交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比如,今年我们打算再投入2亿元用于森林城市创建,继续实施好城市绿化工程,新建一批城市小游园,把九江打造成大树成荫、小树成林、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生态城市。同时,在发掘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中,既关注经济的硬实力,又关注文化的软实力;既注重修复自然生态,又注重修复文化生态;既把九江打造成投资者的乐园,又把九江打造成文化人的乐园,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三是加快提升城市品位。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我们的市容就像一个人的脸面,不仅关乎外在形象,反映城市魅力,更是政府管理能力和市民整体素质的直接体现。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筑再现代化也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为此,我们深入开展了中心城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干干净净的市容环境、整整齐齐的城市容貌、漂漂亮亮的城市景观、规规矩矩的公共环境、平平安安的出行环境、宜居宜憩的人居环境,力促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记者: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之年,也是江西全面推进“发展升级”的攻坚之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江西发展升级的“排头兵”,九江的“发展升级”之路打算怎么走?

钟志生:发展升级首先是发展,发展是升级的发展,升级是发展的升级。九江这几年虽然发展很快,但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市情仍然没有改变,经济总量不大、城镇化水平不高的主要矛盾仍然没有改变。现在国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不唯GDP论。但是像我们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不唯GDP,并不是不要GDP;调结构,也要有一定的总量基础。因此,对九江而言,推进发展升级,就是要紧紧扭住加快发展这条主线不放松,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标准、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始终坚持走好“三条路”:

一是走好总量扩张的高速路。发展升级,前提是发展,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难以快速做大经济总量,转型升级就没有回旋空间,民生改善就没有物质基础。为此,在发展速度上,我们提出不搞“齐步走”、不挂“低速档”,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力争在中高速中取其高。

二是走产业集聚的升级路。产业是发展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两手抓”:即一手抓增量引进,注重围绕重点产业,加强与国内、国际500强企业的对接,盯紧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努力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的特色产业板块;一手抓存量盘活,注重以钉钉子的精神,一个一个抓项目推进,争取快建设、早竣工、早达产、早见效,使“嫩芽长成大树”,新增一大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促进工业总量上台阶、产业集聚上台阶、项目建设上台阶。力争到2017年,实现“54321”的工业扩张目标,即:打造“五大国家级园区”、“四大千亿产业聚集”、“三大千万、百万、十万级别工业基地”、“二十大超百亿企业”,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跨入“万亿俱乐部”,占全省份额四分天下有其一。

三是走绿色发展的特色路。绿色是九江的城市底色。在发展上,我们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决不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为前提,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色青山”。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重视资源节约,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在新兴产业上做“加法”,在资源利用上做“减法”,在循环经济上做“乘法”,在污染排放上做“除法”,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将环境容量转化为发展容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那么,九江在推进发展升级的过程中,对民生工作是如何思考的?

钟志生: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是政府工作的“新常态”,政府工作必须紧贴群众诉求,聚焦民生实事,把老百姓身边的事解决好。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既考虑政府为群众做什么、更考虑群众需要政府做什么,既关心群众的现实利益、更关注群众的切身感受,既重视群体民生问题、更重视个体民生实际,不断强化保障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4年我们通过部门梳理、媒体征集、市民热线等渠道,从关乎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领域,着力实施安居、就业创业、菜篮子、医疗救助保障等十大民生工程。全年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292.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近八成。比如,在边街小巷改造上,按照“市区联动、属地负责”的原则和“水通、路平、灯亮、线齐、墙美”的标准,共安排了资金5.73亿元,启动了210项老城区提升改造项目,共整治改造边街小巷278条,改造提升主次道路13条,改造路面14.2万平方米、人行道3.2万平方米,老城区面貌明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提升。今年,我们将继续再投入5亿元,重点改造提升一批小巷道路、人行道、排水沟、路灯等破烂、破旧、破损设施,新建改造一批农贸市场、社区用房、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等便民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的品质、品位、品格。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中心城区10万套、500万平方米公租房已全部落实到位,稳步推进了公共租赁住房租售并举工作,“只要在九江就业创业,就能在九江安居乐业”即将成为现实。在棚户区改造上,为了让更多棚户区家庭能有一个温暖的“家”,把棚户区改造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要求不留死角、不留盲点,全部改造到位。2014年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拆迁2.9万户、307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1.4万户、154万平方米。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改造城市、工矿、林区、垦区等各类棚户区2.2万户,让更多居民早日住进新楼。在特困群体帮扶上,提高了城镇“三无”人员、环卫工人、社区干部工资待遇标准。针对城区“三无”人员这个特困群体,按生活自理、介助和介护三个档次,将供养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500元分别提高到700元、900元、1200元,集中供养孤儿生活费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100元提高到1300元,提高了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