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北京发布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

2024-03-26 09:18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记者 陈雪柠

导读

近日,《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与安全,在空间维度超前谋划,构建了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是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在空间领域的指导性文件。

《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提出,完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依托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和重要的生命线环廊,构建三条韧性支撑环,不断提高城市有效应对重大风险灾害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能力。

“三环八廊多支点”支撑韧性建设

韧性城市是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安全发展的新范式。2021年,本市发布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四个维度明确了78类任务分工。而此次发布的《规划》提出了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为提升城市韧性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引。

《规划》提出,作为超大城市,北京要构建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韧性城市空间分区。其中,在市域层面,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生态网络、防灾网络和生命线系统,完善城市开敞空间与区域性防灾设施,构建“三环八廊多支点”的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

“三环”即三条韧性支撑环,依托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和重要的生命线环廊,构建首都功能保障环、城市运行支撑环和京津冀协同联络环;“八廊”为综合区域性战略资源供给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包括京唐秦走廊、京津走廊、京雄走廊等;“多支点”则是由全国及区域交通枢纽、重大能源设施、物流基地、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等关键设施组成。

建设分布式的韧性城市组团是《规划》的亮点之一。据介绍,本市划分出39个韧性城市组团,例如海淀区包括海淀山后、海淀中部、海淀南部3个组团,丰台区包括丰台河西、丰台中部、丰台东部3个组团。这些组团灾时能够发挥综合防范应对、居民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区域联合互助支撑作用,从而实现城市基本功能维持与快速响应恢复。

副中心打造韧性城市示范区

结合“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提出差异化的韧性能力建设内容。

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与应急指挥能力建设,保障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中心城区重点强化城市安全设施建设,加强生命线系统安全运行保障,保障城市灾时基本功能正常运行;北京城市副中心充分发挥“一翼”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提升工程防御能力和社会应对能力,打造韧性城市示范区;

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重点通过有机更新,保护历史文脉延续,保障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功能的正常运转;多点地区充分发挥国际航空枢纽、区域物流基地、空间资源以及区域门户优势,构建具有自给自足、互联互助能力的韧性空间圈层;生态涵养区强化资源战略储备,灾时保障水源、能源的有效储备与供应。

《规划》以首都安全保障为核心,制定一系列韧性发展目标,构建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到2035年,全面形成兼具维持力和恢复力的韧性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安全薄弱地区基本消除,应对极端灾害风险的韧性能力全面提升。

抓紧开展水毁工程修复提升

社区和村庄既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综合防灾的前沿阵地。《规划》提出,依托“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按照1000至1500米范围,构建以社区为主体的韧性基本空间分区,形成能够自适应、自组织、自协调的基层防线。

例如,社区公园、健身场地、学校操场等,平时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建设和教学等需要,灾时提供避难空间及紧急救援条件发挥,发挥就近防灾避险的作用;在消防、警务、避难场所基础上,整合超市、菜站、药店等各类设施,做好“平灾结合、平急两用”转化;针对极端灾害风险进行科普,普及灾害应急和适应性技能,对弱势居民提供援助服务。

《规划》还提倡家庭—社区—组团每个层级负责三天物资供应,持续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标准。结合主要灾害发生后的医药物资需求和本市医药物资储备短板,逐步建立、定期更新《北京市居民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通过家庭储备方式,在灾害发生前期缓解全市医药物资需求压力,为周边支援争取时间;引导单位和家庭常态化储备适量应急物资。

在灾后恢复重建方面,《规划》明确,抓紧开展水毁工程修复及能力提升;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推广建设透水式道路、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让雨水“留得下、排得出”;实施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灾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点提升应急避险转移能力;加快推进通信体系建设等。

一图读懂

微信图片_20240326091959.png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