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熊健:勇于实践,探索一条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023-11-17 09:48 来源:规划上海SUPDRI

1.png

访谈嘉宾:熊健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总召集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XIONG(熊健)

SUSAS:您参与过上海2035总规的编制,上海作为第一个提出“生态之城”发展目标的城市,当时的思考是什么?

XIONG:我们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是否要提“生态之城”目标,是经过认真讨论和研究的。上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幅提高,外环绿带建设、黄浦江两岸贯通等重大工程陆续启动,但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生态短板还比较明显,当时的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都远低于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但我们仍认为应该将“生态之城”和“创新之城”、“人文之城”一起作为三大发展目标,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理应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响应,通过先进的规划理念、科学的空间布局,引领城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是体现全球城市的责任与担当。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都在总体规划中强化生态导向,把增加绿色空间,提升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规划内容。“上海2035”的目标愿景是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必然需要积极向国际大都市看齐,主动破瓶颈、补短板,加快缩小差距。

三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响应2500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需要的高品质生态空间,让大家拥有更蓝的天、更绿的水、更清新的空气,也拥有更多的城市公园和绿色开放空间。

与此同时,上海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上海地理区位独特,位于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入海口,生态资源要素丰富,形成了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九段沙等江口沙岛、沙洲及众多浅滩、暗沙。其中,崇明东滩是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长江河口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鸟类庇护所之一;以淀山湖为核心的淀泖湖荡群是桑基圩田的治水智慧范式,塑造了江南“与水共生”的人居典范;金山三岛是上海本土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大金山岛共有植物304种,其中60种为陆地濒临绝迹的植物。

上海在与海潮恒久的较量中,历经沧海桑田,完成了从长江入海口的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转变,具备世界级河口海洋湿地城市和高密度超大城市的双重特征。这种独特性使2035年实现生态之城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相反,我们更应该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走出一条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png

金色的崇明东滩

SUSAS:近年来,上海在推进“生态之城”建设方面,规划领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实施成效?

XIONG:“生态之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用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规划框架体系,来统筹城乡生态资源,促进国土空间更加可持续的保护与利用。

2021年5月,《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获得市政府批复。作为落实“上海2035”总规的重要专项规划,生态空间专项规划探索了超大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统筹协调、品质提升、资源价值挖潜路径,是上海建设“生态之城”的重要支撑,也是上海生态空间保护和建设的重要依据。

考虑到上海在生态空间保护利用实施仍面临如生态要素亟待系统修复、生态网络结构尚待连通等现实问题,在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全市又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该规划构建了上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标体系,明确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与责任主体,并且近远期结合,支撑生态修复工作的稳步推进。

除系统性专项工作外,全市还围绕重点要素和区域编制了《上海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导则》、《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行动规划》等规划,并结合各层次法定规划落实“生态之城”各项指标。

3.png

《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

SUSAS: 空间艺术季始终关注城市发展的重点议题,本届围绕“生态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向,是如何呈现的?

XIONG:每一届空间艺术季都是一场宣传和展示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本届艺术季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向展开。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方向。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在人口高密度、环境紧约束的条件下,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万物共栖共生,从而建设宜居生态、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上海来说是一种挑战。

为此,空间艺术季提出“共栖”这一富有人文情怀的主题,希望通过空间艺术季进行多元演绎、展示理念内涵、进而引发更多思考。

首先,精心遴选策展展区。在展区选择中,一是突出上海“江、河、湖、海、岛”这些“最上海”的自然生态禀赋;二是多种空间表达上海“双环、九廊、十区”的生态格局,特别是其中的外环绿带和一江一河沿线等特色地区;三是多维度展示上海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绿色低碳等领域优秀的实践探索项目。每个展区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项目,更是一个可阅读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迭代发展以及“生态之城”的建设历程。

4.png

“双环、九廊、十区”的生态格局

比如,主题演绎展区徐汇区西岸南段地区,曾经是工厂、市政设施集聚的岸线,2017年完成了初步贯通开放。但相比已经拥有龙美术馆、西岸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的滨江北段,西岸南段还是较为沉寂的。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季让这里变成一片更自然、更自在、更生活化的滨江地区。为此,我们在沿线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的环境设计,增配驿站等服务设施,提供儿童活动、体育运动场地,植入更多表达“共栖”主题、有趣可互动的装置和艺术作品。希望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艺术季都能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思考和新的实践。

5.png

6.png

艺术季期间西岸南段新增泵道和儿童乐园

再如,外环绿带也是本届艺术季呈现的一个重点。上海外环绿带先后经历五次规划和四项工程建设,功能定位、设计手法和营建方式都在时代发展战略变化中不断演进。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不仅将“环绕中心城的绿化带”升级为“环穿主城区的公园带”,更将外环的建设经验拓展到新城生态建设,助力锚固市域生态网络格局。为此,本届艺术季选取了外环绿带建设的典型案例作为展区,如长宁外环林带生态绿道,浦东沔青公园,森兰绿地以及与新城绿环相关的奉贤庄行郊野公园、嘉定嘉北郊野公园等。

按照这个遴选方式,我们还选择了一江一河沿线、城乡公园以及低碳建设的案例。

7.png

各展区合集

其次,精心组织策展团队。市规划院作为承办单位和总召集人,在院内搭建了由空间促进中心牵头,生态学组、双碳学组、乡村学组参与的内部团队,共同把上海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成果总结宣传好。在徐汇西岸主题演绎展区组建了由阵容强大的联合策展团队,邀请同济大学规划建筑学院李翔宁院长领衔,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加盟,著名建筑师袁烽教授担任主展馆改造建筑师,合力形成一个集规划、建筑、策展、艺术、生态等多行业合作的策展团队。面向专业人员,我们研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都市之策;面向广大市民,我们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绿色空间,牵手大家一起寻找自然答案。

8.png

策展团队现场踏勘

SUSAS:本届的重点样本展区包括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五个新城,从上海城市空间规划的角度谈一谈这些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XIONG:本届的重点样本展区充分体现了生态发展的导向。无论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还是五个新城,目前的规划建设已都不再是传统的造城思路或者以开发为导向的模式,而是强调最大限度保护生态本底,突出生态特色。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生态绿色就是示范区的底色。今年2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该规划的特点就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扩大蓝绿空间,将绿色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将示范区河湖水面率提高到20.6%以上。同时,强化“好风景”“新生态”对“新经济”的促进作用,围绕“清水绿廊”、“蓝色珠链”等生态区域,进一步充实植入创新功能,促进创新空间和生态空间融合。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元荡地区紧邻江苏的交界处,是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扮演着先锋和突破口的角色。曾经的元荡沿岸大量分布着废弃鱼塘,存在严重的水质污染。在青浦、吴江两地不断努力下,元荡湖区以生态修复和跨域治理为核心,采取了岸线贯通、退渔还湖、水域修复和文化传承等一系列策略,成为绿色生态湖区。

锚定未来看新城,新城的发展需要新理念的引领。五个新城规划伊始就将“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理念融入新城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2023年1月,上海五个新城绿环专项规划已由市政府批复。新城绿环是上海市域生态网络和总体布局的重要结构空间,是构建新城新发展格局、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绿环启动段建设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保护好生态本底、最低影响进行开发建设、最少人工设计干预、最大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9.png

重点样本展区合集

SUSAS:最后请您谈一下对本届空间艺术季的期待。

XIONG:不同于一般的建筑、艺术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定位为“城市即展场”“空间即作品”“艺术即生活”,我们希望通过本届空间艺术季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上海这座“魔都”不仅是繁华的大都市,也是世界上湿地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沿海的滩涂湿地为迁徙候鸟提供了重要的越冬场所和停歇地,城市中大片的林地绿地、河流湖泊和农田,组成了生态斑块,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上海正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希望遍布在全市的20个展区,能够为市民提供一种美好的体验,形成上海的记忆,融洽市民和城市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使城市成为世间万物温暖安全的庇护之地。

10.png

11.png

在躺床花园开展的《城市昆虫总动员》儿童自然探索活动

图文资料来源:本文为SUSAS系列访谈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摄影师:田方方、傅行军等。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第五届)

展览信息

12.png

展览主题:共栖(METro-BIOSIS)

总召集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策展人:李翔宁

执行策展人:高长军

联合策展团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Lab、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主展馆改造建筑师:袁烽

主展馆布展团队: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展区:徐汇西岸南段,龙耀路至淀浦河5公里滨江地区

主展馆地址:上海徐汇区港口渡口站以南100米(原白猫库房)

开放时间:2023/9/25 - 2023/11/20

周二 - 周日 10:00 - 17:00 对公众免费开放,周一闭馆(9月25日、10月2日照常开馆)

主办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徐汇区人民政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嘉定区人民政府、青浦区人民政府、松江区人民政府、奉贤区人民政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