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社区更完整 城市更美好——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

2023-10-27 09:47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记者 张静

导读

从社区食堂到托育中心,从完善硬件到理顺机制,中国城市社区正在经历从“居住社区”到“完整社区”的进化。

老旧小区和新建小区建设路径有何差别?不同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地建设完整社区?建设完整社区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有哪些现实意义?聚焦完整社区建设相关问题,《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总第878期) 。

未标题-7-恢复的.png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2.jpg

图片2月26日,上海,航拍金杨新村街道,浦东首个大型居民住宅社区配套设施更新项目在金杨新村建成

互为助益

《瞭望东方周刊》:从“15分钟生活圈”到完整社区,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何在此时提出完整社区建设?

王凯:概括来说,“15钟生活圈”侧重于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是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完整社区则是从设施建设、服务管理和治理机制等方面统筹社区建设,更注重社区的完整性、均衡性和动态发展。

二者互为助益。完整社区既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为“15分钟生活圈”提供了建设、服务和管理的平台,而“15分钟生活圈”又丰富和完善了完整社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充满期待。社区作为居民主要生活空间,近年来养老难、托育难、活动场地之争等社会问题备受关注。此时提出完整社区建设,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聚焦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小”设施建设,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并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体检,通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让老百姓住上满意的房子,生活在方便的社区,工作在美丽的城市,全力改善人居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

多元主体

《瞭望东方周刊》:完整社区建设工作应如何转变对社区概念和功能属性的理解?例如,居委会过去主要是管理功能,在完整社区建设过程中,居委会的职能要做哪些调整?

王凯:从最早的居住区到完整社区,从“住有所居”到“房住不炒”,中国经历了住宅产业化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到存量提质更新阶段,居住区和社区的概念在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长期以来,居住区面临重建设、轻管理、难更新的困境。完整社区建设以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为目标,通过物质空间建设和社会空间重构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社区建设好、服务好、管理好。

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居委会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过去,居委会的职能是管理社区、协调居民关系,是居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居委会逐渐承担起社区发展和服务的任务,也是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引领者。

近年来,随着管理职能的不断下沉,居委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区物质空间与社会结构的调整建设当中。在完整社区建设方面,居委会通过与居民、物业公司、社区规划师、社区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协调社区资源,引导居民参与完整社区建设的方案制定、实施及运营,是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治理的实践者。

比如,在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的完整社区建设工作中,居委会通过与责任规划师合作,组织社区居民一起制定社区更新改造计划,提高了居民的社区自治意识和参与度,保证了社区更新改造计划的可实施性和居民满意度。同时,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社区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一起组成了社区治理联盟,共同解决小区内的物业管理问题,推动物业服务提升,让居民收获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立足实际

《瞭望东方周刊》:新小区、老旧小区的现状差异较大,在完整社区建设过程中会有哪些区别?

王凯:老旧小区可利用的存量空间有限,资源碎片化,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要统筹好公共活动空间、公共绿地、停车空间、服务设施实属难事,协调难、落实难、差异大、资金缺等成为共性问题。下一步,这些问题要通过健全政策机制、纳入城市更新行动、因地制宜完善建设标准、统筹落实项目资金等多元方式逐步解决。

3.jpg

图片2022年4月29日,小朋友在重庆江北区石子山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玩耍(王全超/摄)

基于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的现状差异,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等技术文件中对新建社区和老旧社区有着不同的设施配建要求。对新建社区,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集中布局、综合配建社区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对既有社区,可结合实际确定的设施建设标准和形式,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补齐短板。通过社区、街区统筹考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如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等设施多社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时代的到来,各地探索了为老人提供老有所乐的空间场所,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同时也更为关注儿童友好,如建设儿童友好学径、托育设施等。

我们看到许多没有空间增设相关设施的社区,也在不断摸索适合自身状况的提升方式。比如通过配置无人智慧超市柜、箱体早餐点、智慧图书柜等集成装配舱体设施和5人制足球场、篮球场等多功能球类运动场地,补齐空间设施的不足。总之,要立足于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充分挖掘存量资源,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因城制宜

《瞭望东方周刊》:超大城市、中小城市、县级市等不同规模的城市,应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完整社区?

王凯:各地要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开展居住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摸清社区底数、找准问题短板,推动公共服务补齐补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特色不同,完整社区建设要各有特色,与时俱进。

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发展时期,完整社区的建设应充分结合本地城市更新行动和老旧小区改造,更新老旧的基础设施(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供热、安防)以及停车、充电、慢行系统、无障碍环境等设施,优先保证人居安全底线。

4.jpg

2022年7月10日,沈阳老旧小区昆山中路7号小区墙体粉刷一新

超大、特大城市需要更为关注精细化治理,探索创新路径,通过积极搭建社会公众参与平台,引导各界广泛参与。如北京的责任规划师制度,上海、武汉的社区规划师制度,都由专业人员发挥技术纽带作用,与居委会搭建公共参与的议事平台,引导居民对社区改善建言献策。同时,要注重提高数字化水平,如杭州市建立全域贯通的数字化平台,推动数字社会场景高效落地,实现了政府基础应用和市场服务应用的双向赋能。

中小城市、县级市建设完整社区,要通过充分对接群众,增强社区凝聚力。如山东省东营市开启“社区便民服务直通车”提供蔬菜、水果、肉蛋等日用品以及快递包裹寄存服务,让居民不出小区就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江苏省昆山市推行“昆小薇”行动提升城市小微公共空间,通过街头转角、老旧小区小微空间改造,形成儿童、老人、青年共享的乐活场所,极大地提升了社区活力。

5.jpg

家长带着小朋友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爱山街道安定书院社区“好人馆”按手印参与好家风活动(翁忻旸/摄)

聚焦“安居”

《瞭望东方周刊》: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完整社区建设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王凯:建设好完整社区,一是有助于补足社区服务短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品质。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在全国组织了7500多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在于城市基本服务的“补短板”和基层治理的“堵漏洞”等方面。所以,完整社区建设首先就是以补短板行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进而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

二是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促进社区管理机制高水平创新。完整社区建设不仅是补设施建设短板,更要补服务和管理短板,并在此过程中对社区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引入专业化的物业服务、社区托管、组织代管或者居民自管的方式,建立物业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精细化、智能化服务。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将完整社区管理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既发挥政府在设施建设、基本服务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也发挥居民和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

总之,完整社区建设要牢牢抓住“安居”这个基点,以完整、均衡和动态发展的内涵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不断满足人民对新生活、新需求、新场景的追求。把社区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