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国际城市转型规划的特征与空间策略

2014-10-22 17:39 来源:《文化产业规划研究》

全球城市转型的空间策略

1.形成复合功能地区,发展工作—居住—娱乐复合的24小时城市街区

在新的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城市质量(包括城市的物质、社会和文化基础设施和环境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城市质量高的区域具有复合功能,满足24小时的工作—居住—娱乐多种活动。

工业城市转型案例城市的经济结构从以钢铁等资源为核心的产业转变为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产业,而空间从传统功能化的现代城市空间转变为多元差异化的后现代城市空间。

转型后的工业城市和全球城市的城市空间特征均表现出“中心性”(centrality)、“差异性”(differentiation)、“离散性”(dispersal)和“碎片化”(fragmentation)。规划需要从对城市整体功能和形式的考虑,转变为针对碎片化的具体区域和项目提供多样化的空间。

2.塑造高品质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建立场所认同

城市空间的再开发需要对本地受欢迎的活动具有敏感性,以此为基础创造空间。场所特征被认为是以城市为节点的全球竞争的重要竞争要素。空间规划需分析地区内人群活动的特性,创造场所特征,实施形象提升战略(image promotion)。

3.创造区域开放空间的整体性,注重生态保护

空间规划依托现有公共绿地、铁轨和码头空间,创造连续的开放空间,通过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联系开放空间系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滨水区域形成一定范围的自然驳岸和生态保护区。

“公共中心”是公共空间和设施与环境的整合,包括城市公共中心与社区公共中心,前者常常是城市的象征,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后者贴近市民日常生活,使用率更高。

许多西方国家城市以公共空间或公共设施为媒介,采用小规模干涉的战略,成功实现了城市的转型。例如伦敦目前正在实施的“市长的100个公共空间计划”(The Mayor’s 100 Public Spaces Programme),试图利用公共空间的建设促进伦敦的城市复兴。

4.关联产业集聚,设施共享

对工业城市转型而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产业及产业集群提供必要的原材料、资金、技术、服务和人才等,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产出的增加,体现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其他产业的依赖。

同时,高新技术带动着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例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工业、商业以及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后向关联表现;服务于各种商贸往来、金融保险、法律、房地产、工程设计、科研开发等活动的生产服务业和服务于教育、医疗卫生及政府政策部门的社会服务业将整体提升产业的能级。

因此规划应遵循产业梯度延伸规律,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配套服务性产业。规划布局应高度重视综合交通、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的共享,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