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0成都城市专题——成都民俗 > 正文

成都节日风俗篇—望丛祠赛歌会

2020-07-09 15:28 来源: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编者按:

两千多年的传承和积淀,使成都这座城市拥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这里不但有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物,更有隐藏在民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物传说,这些印刻着浓浓蜀风蜀韵的节日风俗、土特物产、饮食文化流传至今,他们与成都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先祖们留下的一份份珍贵的物质文化财富,绵延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

鳖灵湖中一小哥,一路波浪一路歌。

要邀妹妹船头坐,除非你歌比我多。

—望丛祠赛歌会对歌节选

(五月十五前后)

在四川地区,有一种歌会延续了1500多年。它就是望丛祠赛歌会。它是四川地区罕见的民间赛歌活动之一。每到赛歌的时候,川南川北的人会都齐聚于此,用热情的四川民歌来祭祀望帝、丛帝,祈祷庄稼获得丰收。

“望丛祠”顾名思义就是望帝和丛帝的祠庙。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郫县境内,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古蜀帝王杜宇(望帝)、鳖灵(丛帝)都曾经在这里建立都城,并且教化当地人民从事农耕和治理水患,给成都平原带来巨大的福祉,从此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再无水患。因此,历代的人民都通过建立祀庙的方式祭祀他们的恩德。在民间,一到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就有游望丛祠的习俗,后来又逐渐加入赛歌的内容。提起赛歌会的起源,还有一段历史呢。

据《望丛赛歌史话》记载,望丛祠的赛歌会的起源跟四川的一次瘟疫有关。当时郫县一带不知何故,瘟疫流行,牲畜和人大量的死去,人们害怕这种可怕的病疫会不停地扩散,就齐集在望丛祠内,燃香焚蜡,希望古蜀先帝们能够阻止瘟疫,保护一方百姓平平安安。非常神奇的是,这场瘟疫竟然真的结束了,人们为了表达对先帝深深敬畏和由衷感激,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成群结队来到望丛祠,在祭奠先帝的同时,也以歌舞来表达感恩之情。 于是,这热闹的歌舞盛会就从此拉开帷幕,延续至今了。

传统的望丛赛歌会,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最为鼎盛。参加的人多,唱的歌曲也多。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从所唱山歌或民歌的曲调看,大多高亢嘹亮,曲调流畅,婉转抑扬,且喜欢使用衬词和拖腔,特别能体现四川人热情豪爽的性格。其中部分民歌的曲调还具有湖北湖南民歌和广东客家山歌的特点,可见清代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四川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因为受到“文革”运动的影响,望从祠的赛歌会也沉寂了许久,所幸的是从1983年开始,当地政府恢复了望丛寺祠歌会,这种古老的民间赛歌活动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延伸阅读:望从赛歌会发展状况

望丛赛歌之风隆盛于清代,流响于民国,至抗日战争初期而中断。歇响四十多年后,1983年端午节望丛祠内重搭歌台,全县150多名歌手再度热烈竞歌于古老的祀祠,是日盛况空前,观赏者达五万多人。参赛者有年届古稀的老山歌手,有初次登台的小姑娘,有独唱的、对唱的、载歌载舞的……特别是传统山歌,使后生晚辈大开眼界,大饱耳福。自此以后,望丛赛歌连年不辍,歌会举办的时间一般为一至三天,多则十天。

传统的望丛赛歌会,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最为鼎盛。从所唱山歌或民歌的曲调看,大多高亢嘹亮,曲调流畅,婉转抑扬,且喜欢使用衬词和拖腔。部分民歌的曲调具有湖北、湖南民歌和广东客家山歌的特点,可见清代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四川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近几年来,为了使传统的望丛赛歌会更具生机与活力,当地文化部门开始从老歌手那里找素材,并着力培养群众赛歌能手,使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也将赛歌活动与传统庙会、传统商贸活动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郫县望丛赛歌会的盛况,还曾经数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使这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歌会传播四方。

望丛赛歌会是该地区十分少见的大型赛歌活动。近几年来,望丛歌会在保留“赛山歌”这个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逐年充实了一些新的文化艺术内容,赋予了新的时代风采。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