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李郇:建设安全的日常生活空间

2020-02-11 15:1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既需要坚定信心,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也需要科学理性地分析思考本次疫情的方方面面。对于规划师而言,从专业角度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反思,吸取疫情带来的教训,探索面向全面小康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开辟“规划师在行动”的专栏,诚邀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作者 | 李郇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打乱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这一次的疫情,似乎比2003年的非典来得更加严峻。在春节这个走亲访友的日子里,人人在家自我隔离,城市道路空旷如野,高铁褪去了昔日拥挤的返乡人流,偌大的广场只停留两三只晒太阳的小鸟……那些宏大的城市建成环境,因为这场疫病都与我们隔离了。

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当年的非典事件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菜场或农贸市场。疫情出现时,菜场(华南海鲜市场)及其贩卖的野味被认定为罪魁祸首,病从口入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在家自我隔离时,正常营业的菜市场,又成为人们维持日常生活的关键;封城封路时,人们对短缺的恐慌,引发了菜场的物资哄抢……无论何时,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与与菜市场息息相关。

如何建设安全的城市?

如何赋予城市抵御灾害的力量?

这一切都可以从最为日常的生活空间

菜场说起

菜场是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空间。从传统的赶集,到现代的市场,菜场既是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最早、最集中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繁华图景的重要象征。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年汴梁赶集的场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菜场是社区中各种人接触最多的地方。对我来说,每天早上上班路上和卖肠粉的say hello,和卖豆腐的说“早晨”,下班后和卖菜的湖南大姐讨价还价(她儿子后来上了广东工学院计算机系),买小笼包的安徽人回家盖了一栋大房子,疫情出现前几天在中大北门口遇见原来小区照相馆的老板娘,这些细节都已经融入了个人的日常生活。

菜场是一种气味、色彩和材料的拼贴。对菜式和口味的想象,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在菜市场买菜的人们,无论来自什么行业,都脱离了社会赋予的身份,变成了需要吃饭、喝水的普通人。一袋米、一棵青菜、一条鱼,便是日常的生活。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社会调查,老百姓们普遍认为,传统的菜场比大超市更加具有人情味。但传统菜场在日常生活空间里面确实太过平凡,平凡到无所谓了。我们习惯了菜市的嘈杂、吆喝、人挤人的热闹、不干净的地面、不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卫生管理,以及弥漫在空气中各式各样的味道。在这个人员密切交流的空间里面,人们享受着如传统农村一般具有“烟火味”的生活方式。但事实上,高密度的档口、各类混杂的动植物、高流动的人群和高浓度的各种气味,都成为菜场不可忽视的居民生活健康安全的隐患。

SARS和禽流感事件之后,传统菜场不再允许贩卖野生动物和活禽。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再次把传统菜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菜市场的改造也将提上议程。是一拆了之?还是进入同样拥挤不通风而且标准化的超市?什么样的改造才是好的改造?

美国西雅图的Pubilc Mark海鲜市场还保留着从传统农贸市场沿袭而来的传统,卖鱼的吆喝和抛鱼的表演成为现代都市独特的景观。三文鱼、阿拉斯加皇帝蟹等海鲜,不仅是当地人饭桌上的美食,也是各地游客舌尖上难忘的记忆。除此之外,纽约的切尔西市场,台湾的士东市场,广州的竹丝岗市场,现在都成了时髦的“网红”打卡点。原来,菜场不止“脏乱差”,也能变得“高大上”。

实际上,菜场的“烟火味”已经开始感染都市的年轻人,形成“治愈”的空间。五颜六色的蔬菜和各式鱼虾肉给予个人感官上的愉悦,其实是人与自然在城市中的互动。在与买菜的阿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人的善意自然而然的发生了。送一把葱,要一把蒜, 这种与陌生人的亲密联结,总是让人倍感温暖。菜场并非良药,但同样有“治愈”的功效。它帮助人们重建混乱生活中的秩序感,远离种种理性与抽象,忘记快节奏而忙碌的工作,回归到具体而琐碎的日常生活。在获取、处理和烹调食物的简单劳动中,人们得以对抗混乱的工作时间,重新获得对日常生活的掌控力,懂得生活不过是简单的一饭一蔬。

菜场的改造,既要保障日常生活的安全,也要保留迷人的“烟火味”。改造菜市场,让它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安全的城市空间,让它焕发出千年的魅力!

首先,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让我们的日常空间安全起来,从严禁卖野生动物开始。菜场应该遵守国家关于家禽买卖的一切规定,人和自然的共生可以从菜场做起,让菜场成为市民安全生活的保障,而不是疾病传播的起点。

菜场不能再是高密度和“脏乱差”的公共场所。干净整洁的环境是改造的基本要求:改善摊位的卫生条件改善,重新组织排水设施,保持菜场地面的干燥,实施严格的卫生管理条例,建立垃圾清运服务系统,建立顺畅的通风系统,保持场内清爽无异味,同时可以用艺术设计激活每一档摊位,让每一根青菜和每一条鱼鲜活起来,让每一个档口都为自然界代言。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安全生活方式与每个人相关,更重要的是买菜的、卖菜的人自觉改变自己在菜场空间的行为。卖菜的人每档都要做到“门前三包”,买菜的人都自觉抵制、检举不法交易,正如“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口号。在菜场里,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社会治理落实到日常生活空间。

最后,把菜市场营造成有魅力的场所。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唤醒人们内心对于市井的想象;在日常买菜与吃饭的过程中,体会更安全、更环保、更天然的劳动过程。通过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摒弃全球化裹挟而来的大规模、一次性消费,构建最具本地特色的消费空间,防止菜场被同化为超市中千篇一律的货架。让菜场犹如城市的心脏,永远保持生命的鲜活。

经历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之后,我们总要对居住的城市改造一番。SARS事件后,各大城市建立了专门的发热门诊,北京建成了小汤山医院,香港对城市小气候作了研究;汶川大地震后,城市有了紧急避难场所;雨季“看海”模式开启后,城市水浸黑点的治理也逐步推进。但不知道为什么,城市安全的规划建设仍然是大多数人的盲点,大部分日常生活空间的安全却还是被我们忽略了。过马路仍然提心吊胆的事情,公交车候车亭不能够遮风避雨,凌乱的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常常事故频发或杂乱无章,农村的老人无法就近看病,农村独栋小楼的卫生间无处安放……习惯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我们应该回头看看: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生活空间,是不是足够安全了呢?从人们生活的小事做起,从人们身边的事情做起,是建立安全城市的起点。

比尔·盖茨在TED演讲中说到,面对大规模病毒的爆发,“全世界都没准备好”。建设安全、健康的城市,不是被动地应对已有的危机,而是要先行一步,为未来的危机提供预案,为未来而规划。未来的日常生活空间,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必将整合在城市安全响应系统之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载体,这也许是城乡规划建设的“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