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欲拨“霾”见日 中国城市必先低碳转型

2014-10-20 10:0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赵海娟

10月19日,还没享受几天干净空气的北方大部分城市再度被雾霾笼罩。

当雾霾天成为一种常态,蓝天白云成为一种奢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雾霾围城,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亟待转型的地步。近日,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均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已刻不容缓,欲拨“霾”见日,城市必先低碳转型。

城市低碳转型必要而紧迫

中国城市的发展道路是不是必须转型了?听一听对于城市生活越来越多的抱怨声,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早起一拉窗帘以为自己瞎了,原来是雾霾!”这是近期网上非常流行的一个段子。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其中包含更多的是无奈。今年国庆节后,本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北方大部分城市,被灰蒙蒙的雾霾所笼罩,连续几天的“不见天日”,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抱怨和对健康的担忧。

“坐地铁能挤死,开车能堵死,每天上班路上就像‘打仗’。”家住北京大兴区,但工作在北京公主坟附近的张先生对于北京的交通“深恶痛绝”,他告诉本报记者,曾有几次在地铁上被挤得没有尊严的时候,都想赶快逃离这个城市,“这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患上了“城市病”,并且不仅限于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出现了交通拥堵、雾霾等“城市病”现象。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城市本应该让生活更美好’,但我国城市发展是不是正走在事与愿违的道路上?城市让我们很烦恼,很纠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很多城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用小汽车,城市在蔓延式扩张,资源在过度消耗,环境在急剧恶化,这种道路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城市转型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中国城市的转型必将从褐色的工业文明走向绿色的生态文明;从线性的发展模式,转向循环的发展模式。”李迅说。

“我认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是必要的。”国际绿色建筑大师、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Robert Vale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有两个通病,一是一味地建设和发展高层建筑,二是私人汽车发展过快。

据Robert Vale教授介绍,其实,国外以前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高层建筑所满足的城市人口居住需求,同样可以通过多层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建设来实现。“我们现在置身于任何一个中国的现代化城市中,千篇一律的景象是:宽阔的大马路,高层建筑被停车场所包围。如果按照单位面积内可居住人口去计算,这正是一种土地无法高效使用的模式。大力推动高层建筑的发展,还将会削弱对太阳能的利用,因为相对于多层建筑,屋面面积的减少降低了安装更多太阳能光电设施或热水器的可能性。”他说。

Robert Vale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他目前还有一个职务就是中际国润(北京)低碳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他希望借此将绿色建筑理念推广到中国,服务于中国城市低碳转型。“我希望中国未来的城镇都能够按照低碳绿色的模式发展,低碳城市可以为其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空气和健康。” Robert Vale教授表示,低碳城镇因为建筑的节能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得居民的生活成本也将随之下降,所以民众将可以享受这种低成本高质量城镇带来的幸福。

“城市病”频发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而与此同时,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避免锁定效应等因素,也决定我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课题组撰写的《低碳城市化》报告介绍,2010年,中国城市能源消费量约2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85%左右,全社会用电量4.2万亿千瓦时,而占全国地域总面积近13.3%的城市市辖区,消费了全社会用电量的55%。报告认为,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抑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推进低碳转型,缓解城市发展中的能源安全压力。

此外,上述报告还表示,城镇化是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必须推动城镇化的低碳转型;同时,城市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可逆性,一旦选择低密度、蔓延式的发展模式,将会对基础设施和消费模式造成极大的碳锁定效应。

1/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