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陈振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院长
问:关于完整社区,如何通俗地理解这个概念?
答:完整社区这个概念由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提出,他的阐释是:“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
我个人理解这个概念包含“两个最”,一个是最舒适的步行可达范围,一个是最基本的生活服务需求。前者是尺度的要求,我们讲一个完整社区的范围,大概是在步行5到10分钟的区域,而且是针对社区内出行能力最低的人群,即老人和孩子步行5到10分钟的区域。在这个范围内,要配套一些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说,朝着这“两个最”方向努力的,就是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问:对于“完整”,有什么评价标准吗?
答: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20年发布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明确了完整社区建设的6大目标和20项建设内容。6大目标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健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活动空间充足、物业管理全覆盖、社区管理机制健全,涵盖了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例如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这一项,要求有社区综合服务站、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还对部分设施的建筑面积、服务功能等要求做了详细规定。
不过,标准中提到的量化指标只是参考,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社区情况也不相同,应该因地制宜,以解决居民提出的问题为主,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建成后的使用效果、群众满意度是最重要的。
问: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将“开展完整社区建设”作为八项主要任务之一。建设完整社区和城市更新是什么关系?
答:完整社区建设,是基于城市更新大背景下来推动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城市建设工程。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截至2024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7%,这意味着,未来城市建设要面对大量已经建有房子、有人居住、有城市功能的空间。这样一种存量更新的阶段,会一直延续下去。基于这样的背景,无论是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还是开展完整社区建设,都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全国启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已涌现出不少优秀案例。在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的各地实践中,有哪些好做法值得推广?
答:2023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印发通知,决定在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截至目前,浙江、重庆、湖北、湖南等18个省份扩大了试点范围,共打造完整社区建设样板3000个。住房城乡建设部今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共建设改造养老、托育、便利店等各类服务设施2000余个,新增机动车停车位2.47万个、社区公共充电设施5900余个、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70余万平方米。
在我看来,以下工作方法值得借鉴推广。
一是建立协调统筹机制。许多试点都建立了统筹的工作机制,整合各个部门在社区层面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合力推动完整社区建设。例如江西九江的一个社区,在更新过程中成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作为组长,住建、发改、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个领导小组,把完整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嵌入式服务、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工作统筹联动起来,同时把这个社区和周边一些街区、景区作为一个整体来打造。这样既保证了建设的整体效果,也实现了各部门在社区层面工作的效率提升。
二是坚持体检先行。很多城市都开展了社区专项体检,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社区有什么问题、不足,在社区里生活的人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每一个人都能从他的角度提出建议。通过把体检做细、做扎实,真正了解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是什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更新,一方面能解决社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有序开展城市更新的各项工作。
三是智慧社区建设。一些地方用数字化手段来赋能社区治理、提高管理效率,对满足老百姓生活服务需求起到很好效果。例如浙江杭州一个小区,通过布设智能感知设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起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可以监测到高空抛物、占道违停、电动车进电梯等风险场景,快速通知物业来处理。对于社区居民,也可以通过小程序、APP等实现场馆预约、报修、查看活动通知等功能,非常方便。完整社区建设,不仅是补短板,也是增强优势,把我们的创新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充分激发和发挥出来。
(《人民日报》记者 叶子采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0日 第 05 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