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青年专场:城市更新与转型

2015-09-21 19:3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青年专场城市更新与转型”于9月20日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二层会议室4成功举办。有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九位报告人。今年学会推出“青年托举”工程,特邀了清华大学武廷海教授作为专场主持人,以及四位重量级嘉宾,分别是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和同济大学教授张松。在主持人武廷海教授的引导下,年轻报告人汇报有序,特邀嘉宾侃侃而谈,台下提问积极热烈。

特邀嘉宾就新常态下的城市更新内涵展开学术探讨。伍江校长指出,过去源于规划建设的历史欠债,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工作融为一体,而如今城市更新将摆脱大面积快速更新的模式,走向常态化和日常化。城市更新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物质改造,而是城市功能品质、空间品质、乃至生活品质的提升。台湾、香港等地提出“活化”一词,意思是通过城市更新,生活要更加丰富,更加吸引人,更加贴近生活需求。同时,城市更新将走向日常管理,通过政府、市场和市民的共同努力,维持、维护和提升空间品质。施卫良院长提出,要从规划之外的视角来看待城市更新,关注背后的利益博弈和财税制度。周俭院长呼吁厘清城市更新与存量规划的关系,城市更新以更加包容和科学的态度,对城市进行保护、设计和管理。张松教授提出要警惕城市更新的呼声来源,是政府、开发商还是市民,并关注市民对于改造模式的选择。

点评人不仅肯定了年轻报告人的研究工作,更是从学术和观点表达的角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伍江校长的点评强调学术的严谨性,学术理论要追本溯源,要思考国外现有理论是否能够解释国内的现实问题。施卫良院长点评偏向辩证思考和研究的应用价值,不仅仅是要学习台北、国外先进的城市更新理念,也要看到其不足,关注“中国经验”的总结。周俭院长点评强调研究视角的广度,文化线路不仅仅包含地域和文化相似性,而应是某一文化现象带来的遗产自身联系,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张松教授延续一贯的犀利风格,指出报告人学术研究和表达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