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郑德高:当前阶段的规划需求与实践创新

2023-10-08 15:5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3年9月23日,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开幕。在全体大会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郑德高教授作题为《当前阶段的规划需求与实践创新》的报告。他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探讨了新的规划需求,并结合规划实践阐述了规划应对。

640 (2).png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一、基于周期理论认识“当前阶段”

(一)经济发展的下行期

当前正处于信息技术驱动的第五次康波长周期的下行期。根据康波(长)周期的理论,一个经济周期的时间跨度约为50-60年,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时期。从1991年开始了第五个周期,按照第五个周期的过程,可以分为上行期和下行期,上行期30年,下行期30年,目前我们已经经过了30年的上升期,进入下行期。上行期的规划好做,下行期的规划不好做。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建设的演变与投资主导的中周期密切相关。根据朱格拉(中)周期理论,固定资产投资存在一个8-10年的周期性变化。从1990年到2001年,城市发展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和快速工业化;到2015年,经济方面开展了“三去一降一补”,城市发展进入“尊重规律,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阶段;到2023年,双循环和城市更新成为主要模式。

因此,两个时期叠加,可以看出城市进入到经济下行期的城市更新时期,具体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下降,从2010-2015年期间的2365km2降至1064km2;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2023年上半年大幅减少,预计回到2015年左右的水平;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年均增速降低,从2000-2010年的10-15%降至5%。

在这个时期,规划应从“增长主义”转向“结构主义”。过去的规划是以“增长主义”为主导,表现为城市的快速扩张。当进入经济下行和城市更新相叠加的时期,城市的发展转向“结构主义”主导:不是依靠增量来推动发展,而是依靠结构变动来推动发展。比如投资的总量保持相对稳定,但结构的变动则成为增长的重要来源,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都会随之而变。结构主义的核心是寻找新动力,工业化的新动力需要创新驱动,城市化的新动力来自城市更新和市民化,政府则需要从简单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向对产业投资和创新投资等,“创新型政府”的概念也随之而来。这对规划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规划有所应对。“增长主义”规划已经成为过去,“结构主义”规划已经到来,虽然新动力难找,但也是一个新周期的起点。探索城市更新的新模式,寻找新的创新驱动,这就是当前阶段核心的规划需求。

(二)人的需求升级期

同时期,人的需求并没有降低;相反,需求还在升级:从基本的物质需求转向休闲、健康、文化等精神需求;同时对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需求不断提升;再价值观上也更倾向于理性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在这个时期,经济下行期和需求升级期相叠加。

(三)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时期

这个时期,不确定性也不断增加。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比如技术封锁等逆全球化趋势、乌克兰冲突等局部不稳定频发。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了1.15C°,同时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从百年一遇到十年一遇。公共安全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比如2020年的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

多期叠加,对规划提出了新需求。从根源来看,规划“源于公共卫生,繁荣于发展,复兴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而且要走向新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1989年通过了《城市规划法》,2007年通过了《城乡规划法》,由此可见城市规划工作也是跟着投资周期在变化,新时代需要新规划,需要回答发展问题、安全问题和人的需求问题。

二、基于安全、发展和人本视角的规划需求

(一)安全视角的规划需求:应对更多不确定性威胁冲击

当前阶段安全规划需求有哪些?通过对这些年城市发展中安全问题的梳理,发现集中在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四大方面。因此,当前阶段的规划需要处理好这四个方面的安全问题。

首先,在水安全方面,需要从“与水斗争”过渡到“与水共生”,或者兼而有之。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极端降雨频次强度逐年上升,应对极端降雨的水空间调蓄能力不足。因此,要继续“与水斗争”,修建堤坝,提高防洪和防涝标准。在此基础上,也要“与水共生”,比如增加蓄滞洪区,修建新河道,拓宽现有河道,同时可以考虑将水空间提升为一级分类,与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并列。

第二,在生态安全方面,需要从“生态管控”过渡到“与自然共生”。当前,生态空间总量得到改善,但存在野生空间欠缺、生态连通不足、服务质量偏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增加野生空间,促进生态自然演替,关注野生型空间带来的生态价值,增加野生型绿地占比,提升生物多样性,不要过多人为干预;增加生态廊道,提升生态连通性,比如延伸蓝绿廊道,加强绿地间的生态连接;增加拓展性生态空间,提升城市绿量,关注能够提供生态服务的人造表层空间。以新加坡为例,在新加坡的地块开发中,需要提供不低于原场地绿化率的绿色公共空间(100%甚至更高的绿色返还率)。

第三,在粮食安全方面,需要从“稳定总量”过渡到“近域平衡”。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粮食总量仍需提升,区域自平衡不足,因此需要提升自给率不足省份的粮食自给水平;保障大城市周边农田面积;规划都市农业生产空间,也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比如利用城市农场、停车场屋顶、提升都市农业产量。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提出建设林厝港都市农业区,粮食产出效率提升3倍以上,食物自给率从10%提升到30%。

第四,在基础设施安全方面,需要从“基本保障”过渡到“智慧韧性”。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多、涉及面广,存在于各系统各环节。具体包括:管理手段落后,底数不明;管线信息更新不及时,图纸信息和实际情况不符;设施普遍建成时间早、建设质量不高,破损严重,改造难度大;设计标准低,建设时冗余量不足,缺乏备用系统,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燃气、供水、电力系统,对城市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一是需要强化韧性,逐步对老旧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包括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普查,找准短板,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加强供水、能源等系统安全冗余储备,建设互联互通互济网络;二是需要提升智慧性,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包括建设基础设施泛在感知监测、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以及通过数字化手段,及早发现和管控风险隐患。在2022-2035年投资需求估算中,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在结构上会增加40%,表明这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二)发展视角的规划需求

从发展角度,规划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要统筹规划,打造匹配核心功能的城市规划;第二是要统筹设计,形成创造价值空间的城市设计。

第一,在统筹规划方面,首先,需要分析城市在科技创新、金融与现代服务、贸易和供应链、先进制造、文化交往、综合交通枢纽等方面的优势,识别其引领性的核心功能。在当前阶段,科技创新和供应链是增强城市控制力的关键,因此在传统金融和贸易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供应链的进一步研究。其次,需要不断挖掘功能的空间生长规律。以长三角为例,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企业创新人群的出行规律,识别出5公里创新圈;依据产业集群的空间组织规律,识别出50公里产业链;根据企业间采购的空间规律,识别出100公里供应链。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长三角科技创新空间的生长规律。同时,也在研究珠三角的供应链空间组织规律,比如高科技大厂外迁,形成“15-20km”单次迁移圈层。再次,需要形成匹配功能的规划布局,比如根据珠三角供应链空间组织规律,在广州形成的供应链中心的布局;根据长三角科技创新空间的生长规律,在杭州形成“6个创新圈”的布局。

第二,在统筹设计方面,首先要应用新技术识别潜力更新地区,比如利用大数据,以“人-地-房-企-钱”为基础构建更新潜力评估模型,实现空间监测、评估到布局优化。其次,建立“更新对象-融资模式-政策工具”的总体框架,对更新对象进行细化分类,引入新的融资模式以增加企业和社会参与,同时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工具,比如土地政策、容积率奖励、减免税费/利率等。最后,创新更新时代的城市设计制度。根据对象特点,可以分为前端策划型城市设计,要设计前置,重点在于挖掘核心价值和策划功能业态;中端管控型城市设计,要以公共利益优先,进行导则管控、总师统筹;后端实施型城市设计,要运营前置,保障利益相关人积极参与,并制订有效的设计实施方案和财务平衡方案。

(三)当前阶段人的需求

除了发展的需求,还有人的需求。首先,建设人人可享的公共空间是当前规划的重点,也是“二十大”的要求。其次,塑造消费升级的特色空间,比如特色文化空间、休闲空间和健康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 规划创新实践

安全需求、发展需求以及人的需求,是规划的三个底层逻辑,可以在不同尺度、不同阶段、不同维度得以实现。在空间尺度上,从区域到城市、再到街坊;在时间上维度上,涵盖规划、建设、治理三个阶段;人间的三个维度,则包括安全、发展和人的需求三个方面。当前的规划需要把这三个层面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实现城市的智慧韧性、可持续发展。以下的规划创新实践案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规划对不同需求的应对。

(一)湖北流域统筹:统筹安全和发展

在湖北流域规划中,首先,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综合考虑流域水系特点、水资源分区、重大区域战略和重大水利工程等因素,以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来统筹规划。共划分3个一级流域(长江干流、汉江、清江),16个二级流域片区。其次,明确水安全、水环境、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四大安全底线,以不同尺度的流域治理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协调功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提升。第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使空间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二)神农架木鱼镇整治提升:统筹设计

在统筹设计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在神农架木鱼镇整治提升方案中,涉及到策划、运营前置,推进省、区、镇政府、村民、平台等利益相关人积极参与,探讨总规划师制度,识别并创造高价值空间,制定实施方案,并实现财务平衡。总体而言,统筹设计工作将成为城市更新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虽然难度很大,但这是新时期规划所要应对的问题。

(三)杭州规划建设评估:统筹“规-建-治”

在杭州规划建设评估中,重点放在分析当前的“城市病”,聚焦规划-建设-治理,关注重点行动举措,旨在识别哪些是规划问题,哪些是建设问题?哪些是治理问题。通过分析33项重点举措,发现最多的是治理问题,需要统筹规划来解决。

最后,郑德高教授进行了总结,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下行周期,同时叠加人的需求升级,以及安全风险的频发。这个时期的规划应从“增长主义”向“结构主义”进行转型,一方面要应对水安全、生态安全等底线问题,另一方面要从发展角度回答新动力来源、融资模式,政策工具等问题。他强调安全、发展和人本视角是当前规划应该遵循的三个底层逻辑。同时,郑德高教授表示,规划师要跳出传统的规划思维,从时间和空间、安全和发展、经济下行与人的需求升级角度来统筹规划、统筹设计和统筹政策,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水平,规划学科要与时俱进,规划师将大有作为。

报告整理人:李彩歌、钱芳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