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彭瑶玲:恢复生态学视角下城市型消落区规划探索

——以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为例

2018-02-01 09:2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作者:彭瑶玲

导读

2017年11月19日上午,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发展转型,生态优先”举办。学会理事,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副院长彭瑶玲作题为《恢复生态学视角下城市型消落区规划探索——以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为例》的主题报告。

以下为小编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彭瑶玲 学会理事,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消落区又叫消落带,最常用的定义是随水位的周期性的变化,河流或水库沿岸周期性被淹没和露出的特殊带状区域,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

我们对近10年消落区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检索,从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从2005年起对消落区的研究持续升温,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聚类分析,在主要的研究主题当中,三峡库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从学科分布来看,环境科学、生物学和农业科学占比比较大,建筑科学工程占比较小,城乡规划更是少之又少。

城市型消落区除了具备一般消落区所具有的周期淹没性、生态敏感性、纵向连续性这些特征以外,相对于纯自然消落区,受人类的干扰更多,周边的环境更复杂,生态修复的迫切性更高,难度更大。

过去我们一直将消落区视为非城市建设用地,因此没有将消落区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规划和治理。城市型的消落区是人与自然的一个共生系统,城市经过历史的发展沉淀,早已不是一张白纸。

因此,对于城市型消落区的规划和治理而言,从恢复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的话,就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要在识别生态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来修复建构生态空间,要强调生态空间的建构与生态过程相吻合,引导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生态景观格局。

1、消落区的生态特征识别

我将以重庆两江四岸为案例,探讨消落区的生态特征。(图1)这是一张重庆的全域图,蓝色的细线标注的就是长江,长江横穿重庆市域,绿色的就是三峡库区,三峡库区重庆段占到整个三峡库区的85.6%。

图1.三峡库区重庆段

因此,重庆又被定位为淡水资源储备库和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重庆主城区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由于重庆主城位于世界上最典型的褶皱山地,拥有大山大水的自然山水格局。主城区长江、嘉陵江的岸线总长有443公里,因此滨江地带是大山大水的核心区域,也是重要的城市生态走廊和展示城市风貌特色的窗口。

这次规划主要聚焦在两江四岸核心区,涉及到的岸线共58.6公里,这只是平面的线性范围。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把最后消落区的范围界定为从滨江路外侧的堤岸一直到160米的水面,围河的面积是7.5平方公里。

通过研究我们概括总结出来这个区域的5大生态特征:

首先,水陆交错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决定了其生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异质性。两江四岸有本地特征的鸟类35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种,重庆市的重点保护动物2种。

二是山地地形造就了岸线的多元性。重庆处于长江的上游区,河流特点就是切割非常深,河流的断面呈U型和V字型,岸坡很陡峭。在三种消落区当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型消落区占大多数,由于受到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的恢复相对更为困难。

三是水位的涨落加剧了生态的脆弱性。这个消落区与天然河流的涨落季节是相反的,这两年消落区的水位受到三峡水库蓄水和洪汛的双重影响。冬季蓄水到高水位,175米,朝天门是177.2米。7到9月份是暴雨区,由于暴雨的冲刷和太阳的暴晒,会导致生态恢复的难度增大。

四是功能混杂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两江四岸城市商贾云集,在岸边分布着大量的仓储物流批发市场和货运码头,功能的混杂不仅带来了景观的无序,更带来安全的隐患和环境的污染。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堤陆合一,为了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采用了高架桥和堤陆合一的建设方式,滨江路的修建阻断了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交流,降低了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

五是硬质路堤弱化了景观多样性。我们选择的堤岸都是按防洪水域进行研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按照200一遇的标准。滨江路的高层大约在190-195米,与160米的高差达到30-35米。对于30-35米的高差,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大尺度硬化的比例,破了城市与河流之间天然的岛、滩等形态。

2、消落区的规划探索

我们对消落区的规划进行了探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初在重庆视察期间提出的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也根据美丽山水城市的性质定位,希望通过规划把这一区域建设成为主城区的美丽山水风貌特色的重要景观展示带和弘扬生态人文,融入城市公共活力的水岸线。

基于上述的规划目标,我们提出了山、水、林、人、城,人与自然的规划体系。要进行三个转变:一是以治污为主转向河流整体生态功能的修复;二是以防洪、治理为主转向融入城市的文化、审美感知;三是以用地开发建设为主,转向塑造良好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

我们借助恢复生态学的原理,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生态过程与网络重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恢复路径。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可以作为的空间非常有限。首先要做的就是亡羊补牢,夯实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所谓的点就是关键点的修复,我们提出了生态桥的思路,规划跨越滨江路的生态桥,将滨水区的城市公园与消落区的湿地公园相衔接,通过生态桥把高处的山和陆地的水,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相融合衔接。在生态桥的位置,滨江路可以逐步的下沉让位生态桥,这既是生物的通道也是行人的通道。这个区域还有7.5公里的原生的水岸,我们要坚决予以保留。

在规划当中要按照生态营造的理念进行面的恢复,做好因地制宜的规划。重庆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实验,筛选出了适合重庆消落区的特有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耐瘠薄、耐水淹、耐干旱、耐冲刷的特征。按照不同的消落区的水位段来配置我们的植物,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的植物群落。在植物恢复当中,我们要营造类型多样的生物,为不同的生物的繁殖提供空间。

消落区的规划不仅需要苦干,还需要巧思。从水位消落和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水位在春夏之间的消落时期,正好也是气温上升,植物的生长萌发期。借助这样的规律,我们可以栽植一些可以迅速萌芽、开花的草本植物,还可以美化消落区的江岸。另外是江北城的城墙,从石缝当中长出来的树,树根在城墙上面形成了天然的抽象画,大自然的杰作也为消落区的美化提供了思路。

消落区不仅要绿起来,还要美起来,由于水位的上升,重庆消落区的江面从原来的500到1公里扩大到800到1200米,要营造植被景观。这是南京玄武湖的美景照片,大乔木和小乔木的高低错落,深色叶树和浅色叶树的搭配,丰富了景观的层次,也呈现出层林叠翠的美景。(见图2)

图2.南京玄武湖

在生态修复上进行了岸线的生态改造,根据5种岸线不同的条件因岸制宜。措施上,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加绿地,提高绿化的覆盖率,增加植被的密度、质量和层次性。5种岸线中最为困难的就是直立挡墙和高架路桥。

污垃治理方面,我们提出了完善以环卫设施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思路。首先把消落区纳入到城市的整体治理范围,针对流动垃圾和水上漂浮垃圾,建立了双重的收运系统。结合人流活动主要节点,统筹规划公厕和垃圾收集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公厕主要安排在滨江路的内侧,外侧结合人流活动节点,安排了季节性的临时公厕。同时,在规划当中也对局部存在的污水收集不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

这是一张拍摄于九龙外滩的照片(见图3),可以看出重庆市民对滨水户外活动空间的渴望和喜爱。我们在生态恢复的同时,也对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从滨水区环境质量整体价值提升的角度进行了规划,这也算是从供给侧的角度对滨水区做的功能上的修补。

图3.长江之滨九龙外滩

我们提出来要对滨水岸线的功能业态进行转型优化,逐步搬迁岸线现有的仓储物流、批发市场、货运码头(13处)等,搬迁以后,采取滨江路内外功能联动的方式植入新兴的文化休闲功能。

我们提出滨江这个地区的功能修补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要因水制宜。首先把大概有23公里的分散步行道路,逐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多层级的滨水步道系统。滨水步道按两个层级规划,在有湿地公园的地方按三个层级规划。

这组照片(见图4)反应了滨江地区重庆市民活动的情况,这些活动大多是小规模、季节性的,在规划当中我们认为要继续维持在中小规模、户外活动的情况,主要对这些活动进行规范,增加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增加一些支持性的设施,这些支持性的设施按驿站的方式进行设计,不搞大规模的商业开发,主要是增加滨水城市的生活情趣和彰显城市的特色。

图4.市民活动

我们提出滨水区市民场所的规划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要因水制宜。我们首先对不同水位梯度出现的天数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160米和175米的水位段。我们把市民活动主要的空间规划在176米水位之上,在170米以下结合湿地公园可以开展一些垂钓、自然观察等活动。结合大落差的地形,在不同的标高上规划了13处城市阳台,使市民在滨水空间活动时能够观赏到这个区域特有的山、水、城、桥相融合的美丽景致。

最后,我们还提出来对既有的交通系统进行改善,构建绿色滨水道路的交通系统,在选线上,要随地赋形,不与河争地。在模式上,结合陡坡地形,可采取步行与车行,路与堤分置的滨水道路模式。在可达性上,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消落区治理的思考

现在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十九大提出了两个100年的目标,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的和谐我理解不仅指人类社会的和谐,也指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个美丽就是这种和谐面貌的总体呈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进一步提出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为我们整个消落区的规划提供了指引。

对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我们建议要对两江四岸还要做一次全面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普查,这是生态水岸修复的基础。在功能修补层面,对一些长期悬而未结的难点问题要进行专题研究,进行专项排查和解决。

我国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国家,把消落区治理好,把河流生态恢复好,让更多临水而居的城市人充分地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这是我们作为规划师的责任。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