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20年城市规划·长安论坛> 正文

周庆华:秦巴山脉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2020-12-04 08:55

导读

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备受关注的学术会议之一,“城市规划·长安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于11月21-22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功举办。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庆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秦巴山脉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精彩主旨报告。

报告人 | 周庆华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

2014年底,中国工程院立项重大咨询项目“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2017年1月开始二期研究。项目由徐德龙、刘旭等20余位院士领衔,前后共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浙江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的300余位专家组成,联动秦巴山脉涉及的五省一市和相关部委共同参与。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综合组的主要承担单位,对项目总体成果进行研究整合。

研究范围以秦巴山脉为主体,同时扩展到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兰州、郑州等环秦巴主要城市地区,从而形成“秦巴山脉区域”的课题概念,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认知秦巴价值;二是梳理现状问题;三是提出整体构想;四是明确发展战略。

一、秦巴山脉区域的重要生态、文化、区位价值

(一)秦巴山脉是我国重要的中央水库、生态绿肺和生物基因库

秦巴山脉区域有235条河流以及丹江口水库等55座大型水库;森林面积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10%,氧气产生量占全国8.66%;有6000多种动植物生物资源,种类数量占全国75%,分布有大熊猫等12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之间,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更是周边城市乡村的生态源地。

(二)秦巴山脉区域具有以中华民族摇篮与核心价值思想源脉地为突出特征的文化价值

区内分布有郧县猿人、龙岗寺猿人等十余个史前人类文明遗址,有华胥、伏羲、女娲等20多处中华民族祖先的遗址遗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巴山脉是我国“生道、融佛”之地,滋养了西安、洛阳、成都等历史城市,是诸子百家布道传学之所;区内分布有大量秦、汉、楚、蜀等文化遗迹,以及重要古栈道和古战场遗存。千百年来,秦巴山脉区域逐步演化成为中华核心价值思想源脉地,成为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明的核心代表之地。

(三)秦巴山脉区域地处我国版图中央,在我国国土空间格局中具有特殊的区位战略价值

秦巴山脉区域是我国“两横三纵”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井”字中心,起着东西传递、南北统筹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拉开了我国东西双向开放的序幕,为国内空间格局带来机遇和变化,在此背景下,秦巴山脉区域成为西部开放的前沿、支撑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支点、平衡我国国土发展的重要区域。

二、秦巴山脉区域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高地”与“经济洼地”间反差巨大

秦巴山区是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是所处地理位置最为居中、涉及的省份最多、国土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域。

(二)生态保护跨行政辖域问题依然突出

一方面,秦巴山脉地区完整的地理单元与不同的行政辖区造成诸多隔阂,区域内部交通阻隔相对突出,生态保护联动相对缺乏。另一方面,中西部主要城市环绕于秦巴山脉周边,叠加了多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处于连接部位的秦巴山脉与各战略间的协同问题依然存在。

(三)绿色生态资源经济转化能力较弱

一方面,秦巴山脉地区目前资源型产业占比较大,低产出、高污染的采石、挖沙等产业门类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自身优势资源的特色农林业、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以及具有基础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体系。

三、秦巴山脉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整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秦巴山脉区域是以敏感且价值突出的山脉为核心,以周边拥有共同生态利益的城市为外环构成的一个完整地理区域,可以称之为“高敏感高价值生态—城市集中区域”。世界范围内类似区域有阿尔卑斯山地区、五大湖区等,借鉴这些区域的发展实践,形成两条基本发展原则:一是“不可就秦巴论秦巴”,以秦巴山脉区域内外耦合进行整体保护与发展;二是通过环秦巴城市地区的强发展来促进秦巴山脉的大保护。

(二)概念:“山脉—城市共同体”

针对秦巴山脉区域的价值特征提出“山脉—城市共同体”概念,即规模性的高生态敏感及高生态价值自然山脉,与周边规模性城市分布带共同构成人与自然相互支撑协同共生的区域,具体包含三方面内涵:

1)山脉与外围城市聚集带在空间上紧密关联,并存在密切的能量与物质交换;

2)山脉是周边城市存续发展的自然资源重要供给区;

3)外围规模性城市聚集带则是山脉腹地生态维护与一定量城乡合理发展的经济社会能量支撑系统。

(三)核心思想与目标定位

延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思想,从秦巴山脉的内外互动和协作支撑着手,在“山脉—城市共同体”路径导引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新模式。通过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区域协同等重点领域推进,最终将秦巴山脉区域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国土空间平衡发展区、一带一路门户枢纽区、绿色创新发展示范区、中华文化传承展示区。

四、秦巴山脉区域六大发展战略

围绕生态保护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国土空间优化、文化保护传承、绿色产业转型、教育体系创新等六大体系提出整体发展战略。

(一)生态保护建设战略

首先,结合生态源地、关键节点、生态廊道等要素构建秦巴山脉生态安全保护格局;其次,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包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公园在内的四类自然保护地体系;第三,从制度层面构建跨行政辖域的生态保护体制,具体包括: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生态功能区分级管控制度、积极开展坡耕地退耕还林、建立秦巴山脉生态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秦巴水资源协同监测体系。

(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秦巴山脉区域协同发展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可行性。第一,以西安、成都、武汉、郑州、重庆、兰州等六城市为基础的第二级信息交互梯队,为环秦巴城市地区的协同发展打下了自下而上的市场基础,特别是“西成渝”城市间协同趋向密切,西渝高铁的开通以及人口流动新格局等将进一步加快这一趋向。第二,六大城市信息交互的不平衡现象较为凸显,反映出区域协同基础薄弱,仅处于初级阶段。

为此构建区域协同的绿芯发展模式:一是突出秦巴山脉腹地绿心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是避免山区内部城市集中连绵发展,外围环带城市地区则形成簇轴状的布局形态。在此基础上,搭建“簇轴”城市结构,形成“秦巴区域生态绿芯+簇轴的城市空间协同发展格局”:以四大城市群为节点,构建“簇轴”式一体化布局,重点加强四大城市群与周边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互联互通,强化外围产业园区建设,腹地产业强化基于原有基础的高技术装备制造,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经济产业,以及其他集约型新经济和农林、文化产业等。

(三)国土空间优化战略

首先疏解山区人口密度。将秦巴山脉区域划分为人口疏解区域、人口限制区域和人口集聚区域,采取生态补偿、移民搬迁、异地城镇化等方式调控人口,开展合理的空间转移和迁出,鼓励在秦巴山区外大中城市就业落户。第二优化国土功能管控。划分发展严控区、发展提升区、发展优化区和发展疏解区四大分区,修复生态环境,降低城市建设量,提升基础设施。第三构建流域城乡体系。以水资源保护为切入点,修正行政区划对生态过程的割裂,构建流域绿色循环单元,形成流域体系三级绿色人居环境,与五级流域体系相嵌套。第四构建快速交通网与旅游交通体系。以生态保护格局为基本前提,充分利用现有省县乡级公路网络,严控拓宽,严控路幅,构建区域一体的旅游道路体系。

(四)文化保护传承战略

围绕秦巴区域核心文化资源,提出六条保护与传承路径:1)建议建立终南山国家文化公园,形成秦巴文化核心标志区;2)依托汉江、子午道等河流与古道形成秦巴文化展示走廊;3)强化华山、武当、太白、麦积等名山形成特色文化区域;4)突出汉中、广元等秦巴腹地文化节点城市,加强文化展示与旅游服务功能;5)联动西安、洛阳等外围城市,强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6)协同主题文化空间资源,展示主题文化空间脉络,发展文化产业。

(五)绿色产业转型战略

第一,建议成立“秦巴山区国家农业(产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区”,基于我国特区发展经验,开展基于“生态高地”要求下的“经济凹地”向“经济平地”、“经济台地”、乃至“经济高地”的转变探索,实现“生态经济双高”可持续发展模式。第二,重点推进科技融合,打造“陕川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带”。第三,培育新兴及高成长绿色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园区;逐步退出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外迁腾退传统工业。综合上述路径,逐步形成依托秦巴山脉生态资源和自身特色产业资源,环境友好、生态低碳的绿色产业体系。

(六)教育体系创新战略

积极构建以职业教育扶贫为主的创新教育体系。山区人口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现实直接影响到人口素质,进而导致地区人口生态保护意识欠缺、外出谋生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外围城市的支撑,强化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改革,增强贫困人口自我救助与外出发展能力,不仅是根本解决山区贫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重要支撑,也是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供稿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报告中相关战略路径整合自农业组、产业组、生态组、国家公园组等专题组成果。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