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一张图看清内地36座“高铁新城”:多已成“鬼城”

2014-08-19 11:05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鲍小东

“只要稍微大一点的高铁站都建高铁新城。”在全国“四纵四横”主要高铁网上,目前已有36座高铁新城正在规划或建设。其中,密度最大的属京沪线和哈大线。

在不少地方的规划中,速度成了决胜的关键:“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一年成势、三年成型、八年成城”。

“按特色、按自己的潜力来做高铁新区的规划,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国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像这样做下去,我觉得很多高铁新城、高铁新区就会变成死城。”

遍地开花

一哄而上的高铁新城(或新区,以下统称为新城)建设正面临着复杂的困局。

2014年7月29日上午,面积约48平方公里的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显得格外安静,道路宽阔,车辆稀少。当地官方宣称该园区已引进一百多个项目,然而除了物流园等少数项目正在正常施工之外,其他项目都只有寥寥数人在作业,有的停工了,有的只砌着围墙,围墙内有的长满蒿草,有的则种着黄豆等庄稼。

京沪高铁线贯穿这座皖北新城。4年前,高铁铺轨到达宿州东站时,宿州市的领导干部还赶来慰问建设人员,当地媒体报道称,这个站点的建设,标志着在皖北地区,宿州成为率先进入高铁时代的城市之一,对宿州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深远意义。

依托宿州东站,宿州开始书写这座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东部门户”,2011年5月14日,比京沪高铁通车还早半个月,这座产业园区正式挂牌。

高铁站,成了这座新城最大的筹码。虽然正式名称是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但在当地官员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的却是“宿马高铁新区”。

王家林是宿马高铁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部副部长。他称目前有四十多个在建项目。“受大环境影响,今年开发速度比较慢。”

宿马高铁新区仅是中国总营业里程达11028公里的高铁线上数十个高铁新城的缩影。傍高铁、建新城,成了各地城市拓展的一个标配,几乎遍地开花。

“只要稍微大一点的高铁站都建高铁新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段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但谈及具体数量,段进称尚未有统计数据。

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在全国“四纵四横”主要高铁网上,目前已有36座高铁新城正在规划或建设。其中,密度最大的属京沪线和哈大线(哈尔滨至大连)。京沪线上,24个站点共有15座高铁新城;哈大线上,23个站点已查到有9座。

此类新城大致可分成两类:一是全新的城市区划,二是紧挨站点的高铁站前区(亦称启动区)。前者属地方大手笔,动辄数十平方公里;后者则规模较小,仅有几平方公里。在统计的36个样本中,有1/3的新城面积在6平方公里以内;余下新城中,有5座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上。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于涛的研究也发现,京沪高铁沿线的高铁新城空间规划规模上大多采取了“超常规”尺度。如锡东新城(包括高铁商务区)达125平方公里、德州高铁新区56平方公里,南京高铁新城以高铁站点为核心的启动区就超过了30平方公里,基本都是在主城基础上实现了“跃进式”增长。

而位于省会城市或一线城市的高铁新城有8座,一些经济、人口体量不大的县城,亦在大张旗鼓规划或建设高铁新城。如据媒体2012年报道,位于湖北的国家级贫困县大悟县,引资160亿元建设临站商务区,“鄂北高铁新城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不少地方政府下了血本。如长沙2009年启动的高铁新城,截至2013年底,长沙在基建上已投入了九十多亿元,未来三年还要投入100亿元。而这座城市2013年财政收入为879亿元。

在能找到投资计划的12座高铁新城中,已投资及计划投资百亿以上的有4座,投资50亿元的有4座,余下1/3为30亿元及以下。

在不少地方的规划中,速度成了决胜的关键。“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一年成势、三年成型、八年成城”,口号大同小异。

1/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潘芳: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核心,精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