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回忆城市更新中我曾经的家

2022-03-31 09:4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作者 | 康  宇

河北和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规划师

80后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大社会变革,一直生活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中,这些社会变革带来的不安也使得我更加怀念单纯的童年时光,而曾经住过的房子就是我记忆深处美好时光的物质载体。

我生在保定这座文化古城中,成长过程中搬了很多次家,我也曾经常回到儿时住过的房子,它们有些湮灭在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中,有些则喷上大大的拆字等待新一轮城市更新的脚步。即便如此,那仅存的曾经无比熟悉的街巷依然能带我回到童年时无忧无虑的时光,狭窄蜿蜒的街巷尽头好像依然能看到和童年伙伴游戏的自己。

image002.jpg

保定西大街街景 ©贾慧献

我很羡慕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老城区。在成熟的发达国家,一栋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住宅依旧维护良好,依然为现在的居民提供还算舒适的居住体验,依然为这些不惑中年,耄耋老人承载回忆的时光。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城市扩张的浪潮持续了几百年,住宅产权模式的差异和相对较缓的城镇化速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更新的模式,避免了老城区大拆大建,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城市的肌理和灵魂。

我国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城镇化历程,快速而剧烈的城镇化进程必然诞生阶段性的住宅问题,如部分老旧住宅功能欠合理,质量不佳,维护不到位,历史文化价值不高等问题,拆旧建新的改造模式在一定阶段也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市建成区总面积6.1万平方公里。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速度放缓的阶段,拆旧建新和完善提升两种模式将在未来的城市人居更新过程中共存。而我成长中居住过的房子,或已逝去,或垂垂老矣,或正值壮年,也见证了市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更新的步伐。

我出生在府河边上的一栋建于60年代的平房,和省农大一墙之隔,不大的院落和府河为我提供了儿时的百草园,胡同里的小伙伴们也构成了我们彼此最珍贵的童年时光,和谐而热情的邻里关系总是让我们彼此感到温暖。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冬季总是潮湿阴冷的地面,户外总是冻住的水龙头,胡同并不干净的公共厕所,功能不合理的户型,加上毫无特色可言的房屋外观,注定这些早期住宅会在城市发展中消失。当整个区域平房拆迁后,崭新的现代化居住小区拔地而起。

image004.jpg

保定老民居的烟火气  ©林长庚

90年我们搬到火车站旁的一栋80年代建造的单元楼,从此以后,寒冷的记忆和公共厕所在我记忆中消失。虽然房子不大,也没有客厅,但是坚固的楼体结构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具备了改造提升的潜力,可以作为城市中计划经济时代第一代苏式单元楼和居住社区的记忆留存。更新后较低的价格、便捷的区位和相对完善的人居环境可为城市中的年轻人提供第一个家。

世纪之交我家搬到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居住小区中,在这座二环边的家中,我度过大学、工作,直到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我相信这座舒适的小区还会长久地在城市中存在下去。

从平房、单元楼到住宅小区;从府河、火车站到二环;从煤炉、灌装液化气到天然气;从公共厕所、蹲便到三分离卫生间。我家的变迁只是城市中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代表,而正是这些普通市民的经历,见证了城镇化的历程,见证了城市生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

城市就像一个人,我们居住的房子就是城市的细胞。人在成长过程中细胞不断更新,有的死去,有的新生,有的细胞从出生会伴我们一生。在细胞的合理更新中我们变得更加强壮,城市的合理更新也使城市焕发生机。

今天我成为了一名城市规划师,在行政职权和规划理论的支撑下,深度参与到城市更新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以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城市,推动城市更新向使城市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潘芳: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核心,精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