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何依:守住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

2022-03-14 15:56 来源:中国建设报

微信图片_20220314155650.jpg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依日前参加《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纪录片专家座谈会时,评价该片“用影视作品独特的共时态语言,史诗般展示了渐行渐远的中华农耕文明,在唯美的乡愁画面和多样的乡土风俗中,存在着一个关于建筑的话语体系,构成一种整体的叙事方式”。她从专业角度分享了几点思考:

首先,传统建筑智慧中有一个空间原点,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空间——院,通过建筑型制由近至远进行“类推”。开篇是“庭院之制”,以北京四合院建筑为开端,诠释中国传统人居理念中的围与合;“四水归堂”推演到南方地区的厅井式建筑,在方寸之间展示理想家园;“聚族而居”以沿海地区的客家围屋为代表,通过移民文化对“院”进行了新的解读;“落地生根”“筑窑为家”“石砌土筑”将多样性的地理景观推向画面,反映了“院”在生存环境中的适应性变体;其后的“石砌土筑”和“幕天席地”则进一步展示了“院”之外更广阔的建筑智慧。

其次,传统建筑智慧中有一个精神内核,是农耕社会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宗”,这是建筑型制背后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作为“家”与“国”之间的纽带,宗族观念一脉相承,并在“敬宗收族”中通过宗祠这一建筑得到升华。

最后,传统建筑智慧中有一个集体身份,是贯穿始终的工匠群体。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智慧就是代代相传的工艺工法,通过造房、修房、拆房、搬房等,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全剧中展开。

总之,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散落在广袤的乡间田野,随着农耕社会的远去而几近落魄。纪录片以特有的传播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走进传统建筑,激发出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潘芳: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核心,精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