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创新“城市+大数据”健康行为综合评价——《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成果发布

2021-04-27 10:05

导读

4月26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联合举办“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论坛,并重磅发布《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研究成果。

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联合研究编写的《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是全国首份基于城市维度的居民健康行为大数据综合评价报告。课题组通过跨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全场景、多角度地实现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城市间居民整体健康行为的客观评估,并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溯源分析以及提出解决方案,为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了清华智慧。

研究团队合影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吴翔天、爱卫工作办处长王璐,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陈冯富珍、常务副院长梁万年、卓越访问教授王宇,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等嘉宾出席。

会议现场

论坛还邀请到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长宁,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研究员石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营养首席专家赵文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人民网·人民健康总经理万世成,丁香园企业社会责任中心主任樊常亚等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并吸引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参会。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博士代表课题组对《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成果进行了汇报。

01 聚焦“健康行为” 科研创新赋能健康城市建设

陈冯富珍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们应把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结合,以追求人类共同福祉为核心,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至关重要”。她指出,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成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联合科研团队,已经创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城市健康指数”交叉学科科研合作。此次《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是团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一次创新探索。未来,双方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要求,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陈冯富珍发言

梁万年认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健康行为则是人民健康最重要的基础和影响因素。健康行为涉及到充足睡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以及健康知识、卫生意识、心理健康、科学就医等一系列要素。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必须着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因此,对“健康行为”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他表示,此前由于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缺失,个体健康行为与城市健康政策、健康管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又该如何测量,是一个很难厘清的问题,“《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的发布,填补了研究空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梁万年发言

尹稚提出,期待《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能实现三方面的价值。第一是为对应健康中国战略评估政策落实情况提供重要参考,为下一阶段统筹规划健康中国战略发展重点提供参照。第二是针对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居民健康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现状,为各地城市政府结合实际推行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第三是通过展示我国在健康促进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向世界讲好“健康中国”故事提供生动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他表示,未来研究团队还将针对性开展乡村健康指数研究,凝练健康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梳理关键性指标,探索构建一套科学评估乡村健康水平的指数体系,针对全国不同地域开展差异化乡村健康评价分析。

尹稚发言

02 坚持“大健康”理念 特色指标实现三大创新

李栋博士介绍到,“清华城市健康指数”整体强调国际对标、中国特色、清华风格。此次《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同样秉承这一原则,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研究探索创新。

李栋介绍报告成果

首先是理论方法上的创新。在行为与认知相关学术理论框架下,侧重从医学治疗走向生活方式的调整,拓展了传统的心理、生理单项行为指数的研究,创新评价体系,强调个体行为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指标框架共涵盖生活习惯、健康支出、吸烟程度、健康意识等4个二级指标,以及运动、睡眠、肥胖、医疗消费、烟草消费、健康保险、身体和心理健康信息搜索指数等13个三级指标,能较为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整体健康行为状况。

其次是数据方式上的创新。《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除常规的官方统计与调查数据外,还强调大数据的融合应用,课题组汇总分析了100城市约10亿条穿戴式设备数据、约50亿笔健康类消费数据、约2亿用户移动APP使用规律和近百项关键词提取的互联网搜索数据,实现了大样本量的评价分析。

最后是城市体系评价视角的创新。“健康行为”作为“清华城市健康指数”的5个一级指标之一,通过与健康服务、健康设施、健康环境、健康效用成果的交叉对比分析,实现了健康结合城市、管理结合个体,确保研究成果之间可比较、可印证。为政府部门制定针对性政策与规划提供真实可靠依据,有利于推动个体、家庭、社会、企业、政府多方参与,形成“组合拳”,开展系统性的健康城市建设和优化。

03 我国城市健康行为指数总体水平较好 部分指标距国家要求仍有一定距离

据悉,《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是基于2019年数据,完成的对全国80个主要城市的健康行为评估。范围覆盖27个省、5.5亿人。

报告成果显示:第一,我国城市健康行为指数总体水平较好,良好及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长江经济带,呈现出“弓箭型”的格局,表明地区间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目前各项指标中,城市居民健康素养、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数、居民吸烟率等指标水平,距《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值得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第三,由于饮食结构和自然环境影响,北方城市需要特别注意调整饮食习惯,关注成人体重肥胖问题;南方城市需要特别关注不良睡眠问题;西南地区则需要加强控烟。第四,应进一步引导居民加大商业健康保险投入,形成基本医疗保险的有益补充。

(一)总体结果

1、总体结果:我国城市健康行为指数总体水平较好;中等水平及以上城市数量占比高达78%。一般地级市与中心城市的健康行为总体水平接近。

城市健康行为指数评价结果分档情况

2、城市排名:杭州位列第一位,上海、深圳、宜昌、温州位列前五位,铜陵、台州、绵阳、金华、绍兴居于第6-10位

排名位于优秀和良好级别的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和长江经济带,呈现出“弓箭型”分布,表明地区间差异仍然较大。

《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评价分档结果

排名良好及以上城市呈“弓箭型”分布

3、区域特点:第一,东、中、西部比较,东部地区健康行为整体水平领先较多,其次是中部,西部地区问题相对较多。第二,按地理区域比较,南方城市明显高于北方城市;华东地区整体表现最优,其次是华中和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在睡眠、运动和健康意识方面存在短板;西北和华北地区城市居民在饮食、运动方面的生活方式亟待改善。

4、城市规模特征:超大城市最优,特大和中等城市次之,大城市和小城市相对落后。

5、经济水平特征:发达城市最优,欠发达城市高于中等发达城市。

(二)分项评价结果

1、生活习惯:南方城市居民生活习惯整体优于北方城市

通过对城市市民的运动、睡眠和体重的大数据分析,得出市民的整体生活习惯评价,从生活行为自身和行为结果两方面进行评价。

南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整体优于北方城市。浙江、四川、贵州和重庆的居民在运动、睡眠、体重保持方面的生活习惯相对良好。但海南、山东、河南省居民总体评分较低,生活习惯有待改善。

“生活习惯”评价结果示意图

成人运动人群比重:贵阳、杭州、桂林、大连和青岛的经常运动人群比例相对较高。依据监测数据,达到国家标准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尚显不足,经常参加锻炼人群比重2030年达到40%目标,尚需较大的努力。

成人睡眠不足人群比重:城市居民平均每周三次睡眠时长小于6小时的人群比重较高的是海口、南宁、三亚市,达到12%以上。而浙江、上海、川渝的公众睡眠时长较高,失眠人群比重低于6.8%。

“成人睡眠不足人群比重”评价结果示意图

成人体重肥胖人群比重:北方城市肥胖人群比重明显高于南方城市。特别是东北、华北地区城市肥胖人群比重高达6-8%,这与北方饮食习惯中面食和肉类比重较大有一定关系。

“成人体重肥胖人群比重”评价结果示意图

2、吸烟程度:云贵地区吸烟问题颇为严重

云贵地区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达到30-40%,贵阳和昆明市人均烟草消费额超过2100元/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与烟草种植产业发达、当地居民习惯有一定关联,控烟任务艰巨。

“吸烟程度”评价结果示意图

3、健康支出:东南部沿海城市健康投入较高

健康投入较高的城市主要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其中深圳、杭州、广州、南京、上海位列前茅。显示出健康支出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健康支出”评价结果(中心城市)示意图

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各城市的人均医疗支出存在较大的差距,北京市人均支出最高,达到2700元/人,是西宁市的5.7倍。

人均体育健身消费支出:南方城市居民健身支出较北方城市更高的分布特征;深、广、京、沪排名前四,体育健身支出受居民收入水平影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人均体育健身消费支出”评价结果(中心城市)示意图

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东部发达城市整体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心城市的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平均达到21%,与美国50%以上相比,整体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率不高。

“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评价结果(中心城市)示意图

4、健康意识:沪、京、渝、津四大直辖市位列前茅

中心城市居民健康意识整体高于一般地级市。东南沿海城市相对健康意识水平较高。沪、京、渝、津四大直辖市位列前茅,较高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使得市民有着更强的主观意识。

“健康意识”评价结果示意图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北京、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中心城市整体高于一般地级市,东南沿海城市相对水平更高,中西部地区偏低。

心理健康信息搜索指数:搜索行为是带有问题意识的个体主观选择,通过对30多个负面关键词的统计,呈现出“中心城市高于地级市,东、南部地区搜索量略高的分布特点,反映其生活压力较大,公众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严重。

“心理健康信息搜索指数”评价结果示意图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健康行为构建于经验、知识结构和社会规范的基础之上,其形成机制也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空间资源、社会情景影响,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需要持续性、体系性的措施进行优化。

课题组后续将针对评价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和算法模型,并针对指数评价所发现的不同地区的不同问题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为拓展和深化城市健康行为工作贡献多学科专业力量。

课题组也呼吁各地政府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慢行绿道等硬件规划建设,在社区基层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宣传、教育、科普和培训,建设权威、丰富的康养信息资源平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问题日益提升的需求。而企业则可借助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优势,整合个体行为数据,建立多样化的绿色低碳健康生活方式激励平台,引导用户积极参与,获得社会经济双重价值。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潘芳: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核心,精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