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新时代东北振兴要有新作为

2018-11-16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谢地

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但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较,东北地区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需要解决。新时代东北振兴,应有全方位振兴的新作为。

支撑国家重大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一直在国家经济版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东北地区的权重相对下降。但是,东北地区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方面的重要角色始终没有改变。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新时代东北地区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东北地区考察时所指出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因此,新时代东北振兴,要在重塑东北地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农业基地的雄风,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做好基本功课。

为此,要从构建区域协调的国土空间体系的国家战略层面,重塑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一是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东北地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形成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发展的合力;二是要以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为依托,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动起来。以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为例,由于区域毗邻、空间衔接,通过东北地区与京津冀地区内陆、沿边、沿海、跨海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通过构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地区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的协同效应,将有利于在环渤海打造一个新的高质量发展区域。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东北地区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刻的代表性区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种矛盾也比较尖锐。强烈的发展诉求与体制机制掣肘的冲突,是所谓东北营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东北营商环境饱受诟病的基本背景。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东北振兴的首要任务。而与现代市场经济匹配的营商环境,既是东北地区全面改革成果的重要表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

优化东北地区营商环境,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做好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解决营商环境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激发改革创新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着力点,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将伴随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全过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根据我国宪法,国有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国有经济的微观载体——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东北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企业数量多,特别是央企数量多,在东北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北的国有企业主要分布于装备制造业、资源、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部门。如果国有企业衰败,意味着投资巨大、沉淀成本高昂的装备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萎靡不振,难以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目标。为此,必须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要在加强党的领导、资本运营体制、混合所有制、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创造条件。同时,加快解决国有企业历史负担和结构性调整产生的现实困难,推进东北地区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军工企业与非军工企业的融合发展,等等。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发展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党中央采取的一贯政策,同时具有明晰的宪法保障。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过程中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东北民营企业对国有经济和政府的依附程度较高,为国有大企业配套、服务较多,独立发展能力较差。大量存在于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规模小,业态旧。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缺乏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这使得当国有经济占比较高的重化工业领域出现明显下滑时,东北的民营经济撑不起来、托不住。在东北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不仅可以做大经济总量、吸纳更多就业,也可以为东北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吸引民营经济进入“新经济”领域,为东北经济补充新动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

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东北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资源、能源、原材料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新时代东北振兴,应该以振兴实体经济为切入点,努力培育现有优势产业的新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资源、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附加值及竞争力。在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东北应该发挥好而绝不能放弃上述产业优势。这既是东北地区的优势所在,也是有效支撑国家战略的客观需要。但是,由于装备制造业、资源、能源、原材料产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经济周期性特征,近几年东北经济出现下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一因素的反映。因此,新时代东北振兴必须在克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周期敏感问题上下功夫,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具体体现为,一是充分认知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国家粮食主产区的优势,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东北农业的竞争优势和附加值。二是发挥既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结构优化、重装升级,在通过并购重组整合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加快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对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资源、能源产业改造的步伐,提高其在国际国内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产品附加值。三是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组的机会,大力发展周期不敏感或逆周期的“轻”型工业制造业。四是全力以赴发展由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叠加孕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东北打造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实现从国家老工业基地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华丽转身。五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发展应该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生活服务业则要在精细化、精准化、人性化等方面多下功夫,从根本上提升东北第三产业的服务品质和附加值。

大力培育绿色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地区考察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东北土地肥沃、面积广阔、无霜期短、病虫害少,具有发展高附加值、绿色农业的先天优势。通过深化东北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将极大提升东北农业的供给质量。这不仅可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新引擎,也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东北地处中温带、寒温带,冬季时间漫长,这通常被认为是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之一,也被解释为东北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气候原因。实际上,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地区存在着许多发达经济体,气候不应该成为东北地区发展质量不高的理由。事实上,东北可能是我国除了青藏高原以外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型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重要优势。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和深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监管、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加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东北的生态环境优势一定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提供绿色发展新路径。

致力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

东北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与俄罗斯、蒙古国、朝鲜、韩国、日本毗邻。经过长期的建设发展,东北与上述五国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联结水平比较高,资金、技术、贸易、服务、人员往来频繁。随着朝鲜半岛局势和缓、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重启以及良好中俄关系不断发展,东北地区在国家开放发展的大格局中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东北地区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完善重点边境口岸基础设施,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把西向、北向、东向、南向共建“一带一路”有机结合起来,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载体,发展优势产业群,实现多边合作、多方共赢,逐步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东北亚开放合作高地,成为国家“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一环,在开放发展中实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成果

经济增长速度一度被视为衡量东北振兴成果的重要风向标。但与增长速度相比,可能更为重要的是振兴为了谁、振兴成果由谁来分享的问题。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东北全面振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标准,应该而且只能是人民群众是否在全面振兴中得到了实惠,增强了获得感,提高了幸福指数。

新时代的东北振兴,要特别关注补齐民生领域各种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为此,要在解决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民生问题,解决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城乡生活困难人员基本生活等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同时,要加大东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支持东北地区轨道交通、集中供热、网络宽带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保障人民生活。

作者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