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哈尔滨市创新机制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2016-06-22 10:10 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李因楠 邢汉夫

五月初,哈尔滨市发布地下综合管廊封道施工消息,这是今年以来哈市第二次为地下综合管廊而提前预设交通调整方案,也让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地下管廊,步入公众视野,并为城市“地下生命线”建设让出施工空间。

2015年,哈尔滨市被国家确定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为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创新机制,破解融资难题,多部门通力配合,目前,先期规划的红旗大街区域、哈南工业新城区域、临空经济区域11条25.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正在快速推进。

补齐短板让城市“生命线”安全畅通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地下管线就是“血管”和“神经”,为城市输送着“营养”,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场“城市地下革命”,将彻底改变以往各个管道各自建设、各自管理的零乱局面,彻底改变“马路拉锁”现象。作为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高位推进、统筹衔接,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有力杠杆。

受历史原因影响,哈尔滨市地下管线系统十分复杂。早在1896年至1903年间,随着中东铁路的延伸,哈尔滨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地下管线建设。近百年的时间,已形成纵横交错、多层叠加的地下管线系统。但与其他大中城市相比,哈尔滨市地下管网技术手段落后、设施老化、安全可靠性低,不仅给市民生产生活和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也为城市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为此,哈尔滨市借助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契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由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迅速进行了地下管线普查,完成了详实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计划,确定了红旗大街区域、哈南工业新城区域、临空经济区域11条25.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工程计划投资27.1亿元。其中,主城区主要是依托地铁及基础设施改造,对13.3公里城市主要道路实施干线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城区主要是依托新区道路建设,实施12.2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2015年,哈市率先启动了宏图街路段地下综合管廊主体建设。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期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陈海波在实地踏查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情况时提出,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是哈尔滨城市功能中的短板,把各种地下设施都并入管廊,可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逐步消除“马路拉锁”等问题。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也多次深入宏图街等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实地调研,并指出:“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血脉,关乎城市运营安全,关乎百姓生活福祉。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可集约利用地下空间,大大提高城市综合保障能力。修缮、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百年大计,要久久为功,惠及民生”。他要求工程施工单位要严把质量关,努力建设精品工程、放心工程,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按照市领导要求,哈尔滨地下综合管廊从建设之初,就以具有现代化和前瞻性的“布局谋篇”,努力夯实城市发展的“里子”。近日,记者在宏图街地下管廊施工现场看到,管廊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整个管廊高约3.7米,分为三个舱体,分别为供排水和供暖管线、燃气管线、电力通信弱电管线,空间十分宽敞。“由于地属高寒地区,哈尔滨市一直以来存在着管线维护难的问题。道路结构层较厚,管线敷设较深,这使管线建设、维修、抢险的费用也高于低纬度城市。直埋管线温差比较大,受土壤冻胀力的危害,管线连接处非常容易损坏。特别是供热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由于供热参数变化,时有供热管线爆裂事故发生。哈市冬季冻土层达2.1米,一旦发生管线事故,不仅难以进行挖掘抢修,而且由于冻层形成的板体易对相邻管线造成次生影响,挖掘开的道路也难以及时进行恢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其他如供水、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线也存在相类似的问题。”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亚强介绍,他说:统一规划布局一条地下走廊,是哈尔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当务之急,将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分类纳入大型管廊里,互不干扰,独立分舱,需要维修时,按报警提示,维修人员和工程车可以从检修通道进入地下管廊,直抵病灶,排除隐患,既不影响路面交通,又能减少反复开挖导致的各种浪费,杜绝“马路拉锁”现象发生。同时有利于节约用地,减少路面井盖设施,降低管线维护成本,延长管线使用寿命。

据了解,为顺利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哈尔滨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城建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及相关区政府、管线产权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的宏观决策和组织领导。在市建委设立了地下综合管廊及源网厂站指挥部,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综合管廊建设项目高效有序推进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哈市已启动宏图街、哈南九路管廊工程,完成管线迁移14.47公里,移植树木458棵,1.7公里管廊主体建设。2016年4月,管廊试点工程全面启动,完成红旗大街、南直路北段、哈南九路、十五路管线迁移7公里、树木移植4.2万平方米,管廊主体施工335米。计划9月末完成管廊土建施工,12月底完成管线入廊,具备试运行条件,实现试点项目2016年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的工作目标。确定了红旗大街区域、哈南工业新城区域、临空经济区域11条25.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

创新机制打造智能化地下空间

地下综合管廊是重大民生工程,哈尔滨市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科学编制规划,探索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融资模式、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施工工艺,深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矛盾集中在资金上,根据测算,哈市地下管廊先期建设投资为27亿元左右。对此,哈市建委积极创新融资模式,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PPP模式),来破解管廊建设的资金瓶颈。管廊建设之初,在认真分析管廊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制度保障问题基础上,推行“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一体化+入廊单位付费+财政运行补贴”的运作方式,组建了哈市综合管廊项目公司。地方政府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25年,由项目公司负责地下管廊的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维护。社会资本取得投资回报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补贴和管线单位付费,通过这种模式,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同时,哈尔滨市启动《哈尔滨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立法工作,明确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强制入廊、收费方式等方面内容。通过立法,确定综合管廊的有偿使用基本标准和指导性原则,规范政府财政给予综合管廊运行和管线单位的各项补贴、资助、补偿,促进管线产权单位积极参与管廊建设。通过完善补充城市规划管理、地下空间权属等相关法规,保障管廊综合效益的发挥。

管廊建设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除了资金难题,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据了解,由于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区位地处主城区,存在有效工期短、交通难、污染环境等问题。为此,哈市建委创新建设模式,引进先进的“装配整体式”工艺,实施主城区综合管廊建设。“装配式施工方法,与以往建筑方式不同,该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专业工厂批量生产管廊构件,而不必在施工现场浇筑,然后将生产好的部件运输到项目现场,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拼装组建,就像“搭积木”一样,直接构成整体廊道。”哈市建委管廊指挥部负责人吴敏告诉记者,该工艺通过构件现场组装,不仅提高管廊建设速度、标准和质量,还缩短工期,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此外,在地下管廊施工期间,哈市还按照“保开工、保竣工、保交通”的要求,针对老城区存在建设密度大、有效工期短、交通组织复杂等问题,根据工程建设长度和区域,综合考虑施工的位置和作业面,采取半封闭施工,夜间作业,搭设临时便桥,单双号通行等方式疏导路面交通,保证了施工区域车辆正常通行。按照文明施工、兴产利民的要求,在施工区域使用统一样式的新型可移动围挡,施工现场做到日产日清、工完场清,严禁占用施工区域外车行道、人行道。在居民区集中区域施工,采用小型切割机,或者人工挖掘,使用低噪音残土运输车辆,将施工影响降到最低;采取工程提示、告知和公示栏等方式,做好信息的公开,努力做到“为民工程不扰民”。

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的后期管理,更为关键。对此,哈尔滨市提前谋划,组建了哈尔滨市综合管廊项目公司,专门负责哈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他们探索借鉴国外经验,采取收费模式,进行管廊的日常管理维护,实现了良性运作和稳定运营。哈市还将为此专门开发“地下管廊信息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就好比是一个智能“大管家”,改变以往老旧管理手段,将纳入管廊内的管道进行智能化管理。”吴敏告诉记者,今后,遇到涉及线路维修、改造问题时,只需要轻点鼠标,便可一目了然地看到一张电子信息地图,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将来凡涉及供给水管道、通信线路的维护和改造,不需要在马路上“开膛破肚”,只需要从投料口把所用的管道和线路放入管廊,施工人员再从入口下到地下施工即可,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马路拉锁”带来的问题。

多方协作构建城市建设新格局

目前,哈尔滨市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建设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打通“地下生命线”,对哈尔滨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整合老工业城市管网体系、推动城市集约化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创新城市建设和治理模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加速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哈市各区和各部门协同作战,广大建设者用智慧、汗水和执着,合力构建起城市建设新格局。

“地下综合管廊在欧洲已存在上百年,性价比很高,是城市建设的未来方向,它的建成不但可以杜绝“拉链路”,又能提升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哈尔滨市建委管廊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吴敏告诉记者。相关数据显示,一条道路开挖后再修复所涉及的费用是:沥青路面每平方米300多元,水泥路面每平方米170—200元,下水管道每米1000多元,排水管网接入城市管网每处8000元……种种项目核算起来,城市道路每挖开1平方米,需要花费近万元。地下综合管廊虽然建设成本较高,但避免了今后长期破路的投入,因此功在当代,利在民生。

目前,哈尔滨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公用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亟需以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提升公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而打通“地下生命线”,也将推动城市集约化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构建起城市建设新格局。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对此早已形成共识,更开创了多部门通力配合,加速审批,共同推进的工作新模式。

今年年初,哈市规划局、城管局、交管局等相关审批部门,对列入源网工程计划的项目,采取了集中办公,集中受理,限时办结的“一站式”审批方式,加快管线工程建设审批效率。市规划局在接到报批件后,先行为其它审批部门开具“联系单”,市城管、交管等部门依据“联系单”,即可进行施工许可、占道封路及道路修复审批办理。在管线施工集中阶段,各部门主动为企业服务,联合进行现场踏查,对管线项目设计图纸进行会审,一次性提出修改意见,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今年区域管网整体改造,将涉及对208条道路进行修复。哈尔滨市、区两级城管部门主动与管线建设单位对接,提前组织施工队伍及材料设备,超常规组织,按期完成道路修复施工,对涉及新建道路只收取复旧成本费,增加了管线建设单位的积极性。交管部门在建设初期,派专人现场踏查,研究工程建设占路封道方案;为保证施工区域车辆通行顺畅,市交通局就管线改造涉及的公交站台迁移,主动与公交公司协调,在最短的时间完成站台迁移事宜;市财政局主动协调调度建设资金;市水务局把源网工程列入年度考核目标,推进工程进度;市住房局从项目谋划到工程建设积极组织实施,有力推动了源网工程建设。

据介绍,为确保源网工程建设,哈市各管线建设单位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市供水集团、排水集团、物业供热集团、中庆燃气公司、电业局及移动公司等管线单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力投入源网建设,保证工程如期启动。据哈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安丰街实施燃气和排水管线改造工程中,由于管线规划线位较近,中庆燃气集团和市排水公司主动协商,同时布管,同时回填,极大地缩短了建设工期,保证了区域交通和百姓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哈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投入运营后,从社会效益来说,将节约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延长管线寿命,提高服务能力,减少管线权属单位之间的纠纷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在管廊建设施工现场,一位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对记者说。当然这也是所有参与建设的相关部门共同的愿望,他们为此不断努力着,希望能尽快打通城市地下“生命线”,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背景

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供水、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布设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将市政地下管网改造列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意在避免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消除“马路拉链”。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指导各城市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哈尔滨作为试点城市之一,紧抓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市委、市政府立足城市未来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建设。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