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长江经济带:新棋局如何打开?

2014-06-13 09:2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了包括长江沿线11个省市主要负责人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座谈会。会议指出,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涵盖11省(市),占全国经济总量超过40%,承载约6亿人口,串起整个“一路两带”……在中国经济寻找新动力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将给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

1、黄金水道: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事件:近日,在京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建设课题汇报会上,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长江经济带范围将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九省二市。这意味着,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横三纵”主体的长江经济带正式扩容。

”长江经济带规划大幕徐徐拉开,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战略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指出。

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发展正在寻找新的引擎,建设长江经济带正好顺应了这一需要。

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二十世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的强势崛起,而莱茵河流域发展,促进了法国、德国和荷兰的长期繁荣。

数据显示,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其流域提供了中国36.5%的水资源、48%的可开发水电资源、52.5%的内河通航里程,是连接中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

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19.2亿吨,连续9年排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长江干线生产性泊位增加到429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59个,为长江航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实际上,作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的长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确定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轴线之一。“当时有两条经济发展轴,一条是沿海,一条是长江。但30年来,长江与沿海发展渐渐拉开了差距。”陈耀分析说。

“因此,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意义在于把开放放在更宽的视角中,实现了内与外、西部和东南沿海、山区和沿海、工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的无缝对接。其实,这也透露了一种信号,那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向前迈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表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31个省、区、市2013年GDP数据,11个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的GDP总量接近26万亿元,占全部省(区、市)GDP总量的41.2%。

为谋求我国区域经济新发展,去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两纵三横”格局,明确“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指出,随着“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将形成“T”形结构:30多年来“沿海一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支撑格局,而现在“沿江一横”长江横向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将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2、梯度开发:形成错位竞争新局面

数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江沿岸有武钢、宝钢、攀钢、南钢、马钢等五大钢铁基地,近十家炼油厂,化工企业达40万家左右,仅江苏境内就布局了8大临港化工区,化工企业超过10万家。长江沿线,钢铁产量占全国的36%,汽车和石化产量都超过全国的40%。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31个省(区、市)2014年一季度GDP数据。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重庆以10.9%的增速高居榜首,江苏总量排名第一,湖北总量和增速均列第五。与全国一季度7.4%的增速相比,长江经济带中共有9个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全国水平。

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再次表明,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经济增速良好的同时,是让人难以忽视的产业趋同的发展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曾撰文指出,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区工业结构相似性很高,并呈现出“两头略低、中间较高”的特点。在长江经济带的9个省会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主导产业都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建材、重型机械、电子信息等。

过去,由于钢铁、化工、医药、造纸等“三高”产业争相布局长江,不仅造成了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而且对长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隐患。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曾经在位于武汉的交通部长江航道局调研时说:“长江经济带上最重要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事实上,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各地都希望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谋求政策红利。在国家发改委调研制定规划的同时,各地也在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希望把地方规划、产业政策和项目等纳入国家部署层面。

在此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利益应如何协调,应如何再次避免产业趋同?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好长江经济带,舞起中国经济的“金腰带”?

“在发展中,产业布局容易出现雷同,比如湖北和重庆都想发展汽车产业,湖南、安徽、江西也都在发展汽车产业。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核心是解决沿江产业布局和城市群推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说。

刘瑞进一步分析指出,长江经济带实际上横跨了我国的中东西部,三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而且它又是沿着这个黄金带形成了一个资源带、一个旅游带、一个能源产业带,因此这一地区产业的梯度开发趋势是很明显的。只有把握住这样的一个良好的条件,各地在发展产业上避免重复建设,实现重构化发展、错位发展、错位竞争,才能产生总体的经济效应。

3、打破壁垒:引领区域协调新未来

对比:目前,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41%,经济总量也占41.2%多左右,人口比重跟经济比重较为接近。相比之下,沿海地区人口占我国的38%,GDP占到全国的51%,超过了一半。从目前状况来看,长江经济带除了长三角地区,中上游的发展依然不够;长江经济带的人口比重跟经济比重相当,说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集中度依然不足。

谈到中国的区域发展,有人将中国的沿海和沿江开放比喻为“弓箭战略”:沿海是改革开放的一张弓,长江流域则好比一支箭。

而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曾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在发展中,长江经济带这支“利箭”却远远落后于“弓”的发展,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原因?

专家指出,过去,长江沿线各省市发展程度不一,全流域观念欠缺,或多或少存在区域壁垒,市场人为分割,要素难以自由流动,难以形成全球性整体竞争力。

“长江经济带一体化中最本质的也是很难解决的是行政区划带来的利益分割,这就需要有一个高级别的协调机制。”陈耀认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打破行政藩篱,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局面,是应该重点攻克的问题。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长江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也指出,现行的行政分割问题较为突出,区域之间没有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产品要素和资源流通受到限制。长江流域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开放市场,让自然纽带变市场纽带。

为此,杨开忠建议,建立健全全流域开放的共同市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立足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建设武汉、长沙、重庆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推进全流域黄金水道升级版建设,完善全流域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发挥长江流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聚集区之一的潜力和优势,建设创新型流域。

“未来需要一套体制机制、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来牵头实现的规划,为长江经济带做一个整体性规划,然后各省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家一起来推进这件事情,这要花一定的时间,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可能还要有一个过程。”刘瑞说。

长江经济带发展历程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新港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努力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2013年10月,国家发改委赴上海、湖北等地调研,听取各地对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意见和建议。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2014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2014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11省市座谈会,提出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