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建和谐宜居城市 开创城市建设新局面

2016-05-06 09:1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左 娅

原标题: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十四场报告会5月5日上午在京举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陈政高作了题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本报记者采访了陈政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政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

第一,城市和建制镇数量激增。37年来,一座座城镇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到2015年底,城市数量已达到656个,建制镇数量达到20515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463个和18342个。

第二,城镇人口快速增加。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人,1978年是1.7亿人,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超过1600万人。1978年到2015年,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惊人速度,攀升到56.1%。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50%,英国、美国用了50年,德国、法国用了70年,而我国只用了30年。

第三,建成区大规模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51948平方公里,增长了6倍,年均增加1309平方公里。这还没有包括矿区,如加上矿区,达到10万平方公里。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1981年到2015年,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7.9%,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95.3%,污水处理率由3.8%提高到91%,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由不足0.2亿平方米提高到64.2亿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人均不足2平方米提高到15.6平方米。

第五,城市经济高速发展。1988年到2014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2%,比全国GDP年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2014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25万亿元,是1988年的74倍,占全国GDP的82%。

第六,居民财富迅速积累。据有关研究,2013年,城市居民户均财富达到了185万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1013倍。城市家庭大部分拥有了自己的产权住房。住房成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财富。

“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重要内容

记者:“十三五”时期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陈政高:去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重点可以概括为:把握一个规律、实现五个统筹、理解九个重要论断。

关于“把握一个规律”。中央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归根到底是没有充分认识和自觉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关于“实现五个统筹”。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格局。这五个统筹包括: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关于“理解九个重要论断”。一是在城市工作的重要性上,中央提出“一个引擎、四个中心、一个地位”。即城市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在城市的发展阶段上,中央提出“一个方位、五个判断”。一个方位,即我国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五个判断,即城镇化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城市发展转向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阶段,“城市病”有可能集中凸显,社会结构面临优化调整,发展方式亟待深刻转变。三是在城市的核心作用上,中央提出“一个发挥、四个必须”。即发挥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必须有效化解“城市病”,必须以城市合理布局提供“骨架”支撑,必须打造城市特色风貌、培育城市“精气神”。四是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中央提出“四个着力、一条道路”。即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五是在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上,中央提出“三个实现、三个建设”。即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六是在城市工作的基本原则上,中央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七是在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上,中央提出“三个顺应、两个坚持”。即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八是在城市政府的角色定位上,中央提出“一个转变,一个关系”。即城市政府应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市民和政府的关系应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成“一起做”。九是在城市工作的领导体制上,中央提出“一个必须、一个健全”。即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

我国将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记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请问城市设计有什么作用?住建部在这方面有何举措?

陈政高:城市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它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

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城市设计制度,多数城市在城市设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这是导致我国城市建设出现“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特别是建筑不和谐、城市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

我们将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我们将督促各城市积极行动起来,设计我们的城市,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记者:建筑是历史的记忆、时代的坐标、凝固的文化。怎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建筑?

陈政高: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建筑方针。1956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设计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那时,能设计和建设出像人民大会堂、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等著名的“十大建筑”,就是因为坚持了这个方针;近些年来,出现了贪大、媚洋、求怪的乱象,出现了山寨版的乱象,出现了一系列建筑质量问题,就是因为忽视了甚至放弃了这个方针。

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将建筑方针调整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旨在突出建筑使用功能,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适用”,就是要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的首要功能是为了应用。“经济”,就是要遵循建筑的内在规律,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效益。一个好的建筑设计,要体现节约高效,处理好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必须力戒不计成本、无视效益的“烧钱”建筑。“绿色”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倡导低碳环保节能,在建筑材料、施工方式和运行维护中都应体现绿色。“美观”就是要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创造经典、塑造“大美”。这四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彼此兼容,不能割裂,不可或缺,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方针理解透彻,把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正确把握建筑设计方向。

其次要提高建筑师水平。建筑是由建筑师设计的,要想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必须要提高建筑师水平。要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筑师队伍,提高建筑师水平,就要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就要为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就要搭建建筑设计大赛、建筑评论、建筑师论坛等各种平台,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就以建筑评论来说,它对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对提高建筑设计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

今年全国将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记者: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已列入“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下一步将如何推进实施?

陈政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矛盾很多。如果能集中力量抓好地下综合管廊和建设海绵城市两件事,就可以解决主要矛盾,大幅度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于法国巴黎,集大成于日本。与传统的管线直埋方式相比,这种方式优势明显:一次性解决各类城市管线敷设,而且可以长期运行;节约地下空间,可以让地下空间更大地发挥作用;腾出地上空间,不仅节约土地,还可以使城市更舒适、美丽;便于发现隐患,也便于维修,只以自来水为例,全国年均漏失率是16%,北方一些城市都在30%以上,管廊里的水是不可能漏失的,这将节约多少水?水又是多么宝贵?可以拉动有效投资,据估算每公里综合管廊建设资金约1.2亿元左右,虽然看上去一次投资很大,但统算起来,比我们现在做法要省许多钱。

中央已经明确要求,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特别是规定,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管线必须全部进入管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线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

现在的管廊建设,城市政府有深刻的认识,社会有雄厚的资本,资金技术已经过关,管线企业完全服从统一入廊安排,已经到了我们全面推进的时候了。2016年,全国将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要义就在于将过去的“把雨水排出去”变为“把雨水留下来”;在于减少径流,减少污染。

关于方法,大体上说是三条,即利用自然条件收集,如河流、湖泊、湿地;利用工程收集,如下沉广场,如蓄水池,如家庭收集措施;如建立责任制,按发达国家做法,每个区域内,排除雨水是有限制的,超排就要罚款,这也是一个体制的建立。到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即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记者:“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对此有哪些举措?

陈政高:住房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实现住有所居。

一是加快城市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4013万套,其中棚改就达到了2191万套,上亿群众喜迁新居。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仍有约1亿人住在各类棚户区、城中村,环境脏乱差,配套设施不齐全。棚改任务依旧繁重艰巨。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正式部署,“十三五”期间要完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我们将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创新机制,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二是完善公租房保障。经过实践,我们对多种保障房进行了归类,形成了廉租房和公租房两种租赁型保障房。接着,又将廉租房和公租房合并为公租房。今后的方向是,实现公租房货币化,原则上政府不再投资建设保障房,而是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租赁房,政府只发放补贴。这不仅可以节省投资,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效率,减少腐败,也有利于建立新的体制机制。

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的实际,从满足新市民住房需要出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如何看待“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