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相关新闻 > 正文

揭开“达沃斯”的神秘面纱

2015-01-23 09:43 来源:浦东开发 作者:方妍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甚至无法找到“达沃斯”(Davos),但世界却无时无刻都和这个小镇脉膊相连——“世界经济论坛”,这颗耀眼的明珠被“达沃斯”纳入囊中已有38年之久。

达沃斯,一个阿尔卑斯山中的冰雪小镇,人口不过1.3万,却星光熠熠、群雄并起,一年一度撼动着世界的眼球和神经。

达沃斯,从“灰姑娘”到“白天鹅”

瑞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欧洲山地小国,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50多万,号称“欧洲屋脊”,因地形崎岖、土壤不肥沃、矿产资源少,发展工业、农业的自然条件很差。在瑞士,像达沃斯这样的小镇不在少数。靠近奥地利边境的阿尔卑斯山里,有一条长17公里的山谷,白雪皑皑、海拔高达1540米,小镇达沃斯就在此沉睡了几个世纪。这里山陡坡峻、五谷不出,只有山沟坡口长点葡萄,尽管能酿出举世闻名的葡萄美酒,却支撑不起小镇的经济;全镇仅有的两条街道还是两条单行道,如果从首都伯尔尼坐火车到达沃斯,需要换乘三次方可到达……自然界给予达沃斯的是如此简陋,甚至可以说有些苛刻。

时光飞逝,20世纪70年代,西方滑雪运动开始盛行,地处偏僻的达沃斯由此被发现。闭塞、落后……种种的先天不足,反而变成珍贵的旅游资源。突如其来的冰雪运动席卷了达沃斯的大小山坡,质朴天然的原汁原味瞬间征服了外来世界的人。滑雪为小镇带来了人气,带来了世俗文明,也让达沃斯的产业结构悄然改变——从小农经济(牧羊、葡萄种植、酿造)转型为旅游经济(滑雪)。不过滑雪经济的一枝独秀并没有持续太久,1971年,一个人的出现,为达沃斯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其推向了会议经济的顶点。

这个德裔瑞士人,当时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哈佛毕业生,为了张罗一次非正式集会踏上了通向达沃斯的山间小路。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30多年后竟把他带上了世界会议经济的巅峰。

施瓦布,学术与商业的成功联姻

1965年,克劳斯·施瓦布在哈佛大学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一个崭新的世界从这里开始。”施瓦布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为了实现理想而放弃了工程的计算滑尺。

1970年,施瓦布发现欧洲经济有被美国远远甩掉的危险,而他认为欧洲经济本应更富有新意。第二年,爱好滑雪的施瓦布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随着滑雪旅游者们踏上了达沃斯的土地。小镇的自然风光让施瓦布眼前一亮,比起“会议之都”日内瓦,眼前与世隔绝的达沃斯似乎更有魅力。于是,第一届论坛会议便这样在滑雪胜地达沃斯诞生了。当时论坛名叫“欧洲管理论坛”,主题是“讨论欧洲企业如何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创办论坛的第一次就吸引了440多个欧洲公司的CEO,这一年施瓦布意外地赚了25000美元,妻子也因此娶回了家。随后,施瓦布敏锐地察觉到“经济全球化”浪潮暗流涌动,各国需要不断地开展“头脑风暴”以应对接踵而至的全球性危机。然而联合国这些官方机构却囿于政治因素,难以将跨国公司和社会精英网罗进来,于是施瓦布锲而不舍,发起成立了民间组织“欧洲管理论坛”。

可能是日耳曼民族的血液铸就了施瓦布坚忍不拔的性格,施瓦布严谨执着、坚持不懈的事业追求使得论坛的门槛越来越高,最终群贤纷至,越办越火。80年代中期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论坛定于每年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开始,会期为一周,在达沃斯举行的会议是论坛最主要的活动内容。因此,“世界经济论坛”又称“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又称“达沃斯会议”。当初的一次关于欧洲区域性的非正式集会竟然一跃成为今天享誉全球的世界级盛会,施瓦布可谓胆识过人、居功至伟。

超级名利场的成功之道

每年年会期间,达沃斯小镇上名流如潮。有人曾幽默地说,你一不小心就可能碰着安南的肩膀,或踩了布莱尔的脚后跟。达沃斯入场门槛极高,受邀人物都是当红的各界明星,政客一旦下野就无缘赴会,商界则是营业收入20亿美元的公司才可申请到一个名额,通用电气、可口可乐、麦肯锡等36家世界顶级大财团都是论坛的常年赞助商,另外还有1000多家会员,每年会费1.5万美金,论坛财力雄厚可见一斑。

6天会期,300多场会议此起彼伏,政治家、商界领袖、媒体、学界、社会活动家们齐聚一堂。与其说达沃斯论坛是个开会的地方,倒不如说是一个超级公关宣传会、黄金信息聚宝盆。各路诸侯及商贾寡头聚集在一起,你以我显,我以你荣,其化合反应远远超出经济范畴。分享一流情报、制造本年度的热点话题、分析未来经济走向……这也许就是达沃斯论坛之所以能吸引全球顶尖人物不远万里,奔赴这个遥远小镇的最大秘密。那么,“世界经济论坛”的光环为什么会独独落在达沃斯的头上?达沃斯成功的奥秘何在呢?答案似乎要先到小镇外面去找。

首先,瑞士是个中立国家。自1848年后就再也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炮火和摧残。即使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依然无一寸焦土,并成功地保护了成千上万的难民。瑞士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政治环境使其成为各国进行政治、外交、经贸交往的绝佳“平台”,并奠定了其作为“世界的会场”的地位。其次,瑞士本身独特的文化构成:瑞士先天是个多元开放的国家,德国人居一半以上,法国人不到1/3,还有不少意大利人和各个国家的移民,他们都和睦融洽地生活在这个国度里。语言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开放性,加强了瑞士同世界的联系,可谓“多元而不杂乱、中立而不孤立”。而达沃斯则是依托于瑞士独特的文化构成、历史地位和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地质风貌打开了达沃斯被冰雪尘封已久的大门。

其次,创新学者施瓦布先生的高瞻远瞩。施瓦布先生先后读过4 所大学,拥有机械工程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公共管理学硕士3 个学位,对企业管理也有实际的了解与经验。边缘性学者和综合性视野,使他的思维更加广泛和敏锐,进而迸发出巨大的整合力和创造力,其独到的学术文化、商业经济活动与区域地点选择相结合的创新性思维值得学习。30年前他策划欧洲企业管理问题讨论会时,便将会议质量、会议环境、会址选择三者结合起来考虑,正如尤伯罗思成功地把体育文化和商业结合起来一样,施瓦布也把讨论和交流与商业嫁接在了一起,构建了学术文化—会议经济—区域发展的创新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达沃斯论坛宣称自己是个“非盈利机构”,但达沃斯6天的会议,主办者收入上千万美金,小镇收入近1亿美金,堪称一座活金矿。此外,达沃斯论坛背后的体制保障和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也是达沃斯成功的重要原因。(综合编辑整理而成)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如何看待“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