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飨读者。以下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的思考。
石晓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规划实施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时隔10年,又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方向。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即“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十年前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要继续抓好落实。今天的“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透视着鲜明的“五个转变”: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发展动力、转变城市工作重心、转变城市工作方法。
综合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最突出的一个转向就是从“投资于地”到“投资于人”,这是一个触发深层次、决定性、系统性城市改革的转变,对城市规划和规划行业的转型也至关重要。
创新来自于人民,活力来自于人民,城市的生产力、消费力、竞争力来自于人民;反过来,城市发展的根本是服务于人民,城市之所以存在的终极使命是为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创造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是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所有环节的中心,城市规划的使命就是为人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将我们所珍视的公共价值置于高台之上,让人民看见。
这个存量赶超和流量竞争的时代,城市规划如果还是继续以工程投入为中心、以资金平衡为中心、以土地批租为中心、以指标管控为中心,规划的受众就会远离、规划的需求就会减少,我们也不可能清楚用户是谁、流动性在哪,不清楚规划是为了谁、能不能实现。从大建设时代走向大治理时代,应深思新时代的“城市规划价值论”和“空间服务本质”。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讲话精神,坚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优化“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格局,推动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总体规划实施十年,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重大问题,又到了一个深入思考“追求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作出什么改变、付出多大成本”的节点,关键是如何发挥“以空间促发展”的作用。
一是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意味着城市公共投资要从物质形态转向服务形态和福利形态,把用在建材和耗材上的钱投到人才身上,投资于人;所以,我们要研究人、研究为人,把人的研究前置于各项工作中。
二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聚焦土地、水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以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要加强土地资产、土地权益、土地管理的研究,科学精准的配置好各类资源。
三是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强调城市发展从依赖传统要素驱动向依靠特色优势驱动转变;对北京而言,首都特色的优势就是“四个中心”,把握好充分释放四个中心的动能对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城市发展从空间驱动向内容驱动、创新驱动转变。
四是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城市规划建设改革的重心要从发展改革进一步推向治理改革;对城市治理的投入不是单纯的资金投入,首先是治理研究的投入、实施实践的投入,要理解民需、民权、民生与空间供给的关系,必须下沉到街镇、村居层面,解剖麻雀。
五是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突出单部门、单领域的工作向多部门、多领域协同合作转变;分解容易整合难,充分发挥好规划“一张图”作为统筹的核心载体的作用。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