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吕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了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出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应保、以用促保”原则,明确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要求。
系统性普查搞清家底
每个城市在自身生命从诞生,到成型,再到持续发展、变化的每个过程都必然有其留在各种物质载体、空间,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上的标志性印记,这些印记和承载它们的物质载体、思想观念、独特的技艺,以及产业特征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被动抢救”转向“主动预防”,《意见》强调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挖掘和全面认知,提出衔接全国文物普查,全面调研老城及其历史文化街区,摸清城市文化遗产底数,建立健全“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的保护前置机制。
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被淹没,需要通过不断地发掘和辨识,而被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对古蜀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对成都的历史也有了新的理解。而今天的金沙遗址更是成为古蜀文明的代表性遗存,成为成都一张新的亮丽的城市名片,促进了城市多个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发展。同样,西安的大明宫遗址、洛阳的隋唐遗址、开封的州桥遗址等既展现了所在城市辉煌的历史瞬间,又极大促进了城市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的勃发,形成城市凝聚力,促进了城市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性保护构建历史文化传承体系
城市因历史文化遗存的发现,不断调整发展方向和优化规划方案,使城市发展呈现出更为清晰的历史延续性,展现出历史的厚度。从整体性保护角度出发,需要理解并考虑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对展现城市历史和城市特色、特征的意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与其他历史文化遗存在价值、历史发展脉络以及空间方面的联系,并以其历史文化价值赋能城市更新的全过程。《意见》提出城中村改造中要做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前期工作,不搞大拆大建;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加强城市更新重点地区、重要地段风貌管控,体现对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整体性保护理念。
北京市对分布在老城中心区的15组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进行了整体价值的发掘,北京市对分布在老城中心区的15组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进行了整体价值的发掘,形成了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并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成功地展现了源于周代的都城规划思想,通过唐、宋的实践,历经元、明、清直到今天在北京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核心特征。通过鼓励社会参与,使市民参与到价值发掘、阐释和传播的过程中,不仅结合保护和整治改善了文物周边及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更促进了市民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关注,促进了城市文化及相关设施的联动,促进了北京中轴线文化IP的推广,促进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保护不仅使这一遗产的物质形态得以整体呈现,更使得其成为一个承载各类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承的文化空间,推动了城市的更新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传承弘扬
城市更新本质是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品质的提升。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老旧房屋安全隐患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问题,在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中更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促进民众参与到保护和活化的过程当中,真正发挥人民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色彩,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平衡文化传承和民生福祉,是在城市更新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目的。《意见》提出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修缮,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路径;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
鼓浪屿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建立的居民议事会,帮助居民理解鼓浪屿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了解鼓浪屿保护的要求,表达自己对鼓浪屿未来生活的期望;北京中轴线保护中心通过数字平台构建的“数字打更人”小程序,发动人们通过数字平台直接参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监测;扬州仁丰里在保护更新过程中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不仅使更新后的仁丰里保留扬州传统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延续历史街区的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价值,也使历史街区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既是守护民族精神根脉的千秋大计,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当代实践。此次《意见》的印发,在2021年《关于在城乡建设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基础上,结合城市更新工作再一次强调和深化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要求,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承担起这份历史的责任,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阐释好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延续好城市文脉和特色。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