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福清利桥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2023-09-07 09:50 来源:cityif微信公众号

导读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年度业务交流大会上以《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福清利桥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为题做的精彩报告。

未标题-2.png

张 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在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领域,“新”和“旧”的关系是各界一直所关注的内容,但对“文”和“绿”的结合仍有待探讨。我们团队与同行一道,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对“文”——即文化传承体系已有较清晰的认识。而“绿”——即绿色低碳的内涵却亟待形成共识,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表现为两方面内涵,一是不要随便拆,保留、重新利用、激活既有的建筑就是对“绿”的贡献,这样可不用再去生产新的建筑材料;二是文化保护也需要保存老的东西,这本身就是绿色低碳的基础。因此,今天我们把“绿”和“文”结合在一起,就有了更为充分的理由。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福州福清县的利桥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这个地方在海丝背景下,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明朝的海洋贸易带动了福清古城的发展,现在有包括国保单位瑞云塔在内的很多重要遗存。虽然这个片区有保护区的头衔,但由于各方认知不同,对“文”的体系里保什么的理解不一,老百姓的自建房把重要的遗存围了起来,使得其格局难辨,特色丧失。项目组进场时,除了当时明确的要留的文物建筑外,其他都已被拆掉,历史文化遗存失去了其紧密依存的历史环境,孤立于“荒漠”之中。当地政府公开出让了利桥地块,政府与甲方希望专业团队能对这一片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耳目一新的方案。从一开始,我们就与政府、甲方、地方的专家与市民一道,共同研究这一项目“文”“绿”结合的可能途径。

21.png

福清县旌马环桥图(图片来源:清乾隆《福清县志》)

1  历史景观,扩大保护

福清古城特色突出,在瑞云塔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周边的山和江,但是在地面视角被很多高层打破了山城的格局。在主要的河道和街巷仍然可以看到不连续的山的对景,城市历史景观的底子还在。我们研究了福清古城作为海丝节点的历史演变与城市生成的过程。利桥街区是福清古城接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门户,是重要历史商贸街。此处华侨很多,房屋中西合璧,非常有特点。结合调研和文献研究,我们归纳了四条历史文化价值。

价值一:山水福清,千年见证

——古城东南关厢地区发展演变的见证地,“山-水-城”文化景观的最佳体验地

价值二:海丝节点,利汇海陆

——福清古城接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门户,重要历史商贸文化区

价值三:华侨梦乡,桑梓情重

——福建华侨史的窗口,融侨群体乡愁记忆的承载地

价值四:海纳百川,文显玉融

——福清重要文化标志的聚集地,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之地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我们将城市的文化价值与更大的环境结合,运用城市历史景观(HUL)方法延续地方文化。首先确立视线走廊,其次保护和延续历史水系和原有主要街巷肌理。同时,延续历史地形地貌的特点。所有这些都对提出一个与历史文脉相结合的总体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街巷格局与功能布局的安排,主要视觉焦点的设计,控制江到坡地的剖面设计,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面建筑的高度控制。项目的工程设计极其复杂,因为我们希望历史上自由曲折的街巷和顺坡面江的剖面形式得到尊重,现状保留的建筑能够很好地融入新建的功能环境中,地下空间可以有效开发等等,这一切都对设计提出了超乎寻常的技术要求。

22.jpg

23.png

利桥街区建成后鸟瞰(图片来源:是然建筑摄影)

2  积极创造,审慎织补,塑造特色

我们保护、重塑了文化空间,形成整体规划结构,重新建立了两岸的联系。首先,积极塑造瑞云塔前的广场节点。设计保留展示了现状牌楼、庙宇、墓地等历史遗存,通过可交互的界面和开放性的功能,营造活力亲切的广场空间。

其次,打造龙江门广场。该地段历史上曾是福清城城门所在地,结合地段的形状和城门意向,呈枣核状,周边以可交互的界面进行界定,形成城市的门户形象和场所。并在广场的东西两段种植大树,以提供阴凉,满足各种公共活动和市民休闲需求。在这个地段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分析了历史的演变,以及其周边与山水的景观关系。目前从新建的“城门”建筑和广场二层、三层可以清晰地看到山水环抱的景色,很好地反映了当时城门选址时对景观的精心考虑。

24.png

龙门江广场实景(图片来源:是然建筑摄影)

第三,以保留的老建筑为依据,利用原有街道的历史信息,恢复和延续了利桥街的主体形态和风貌。并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商业街巷体系,并打造了一系列小开放空间的节点。

第四,从一开始就审慎考虑策划运营的内容及其对设计的要求。包括在传承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功能上如何布置公共、私人空间,以及在空间与业态的适配性方面,如何满足当地老百姓不同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规模的街区在人流组织上,必然是复杂的、多动线的。如何使多动线的空间做到有人愿意去,是空间与业态整体设计的重点。在这方面,中西方传统街区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在景观方面,方案在关照整个项目与周边山水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了江滨观景林荫步道,将滨江作为整个项目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保留北岸历史和河道的基础上,设计了休闲商业水街,合理解决了防洪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25.jpg

休闲情调商业水街实景(图片来源:是然建筑摄影)

在建筑设计方面,考虑到项目是一个较大片区,应该呈现多样性。我们首先对地段及城市周边地区的建筑类型、风格等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汇集了商业、居住等类型的多样的建筑形式,将其作为基本词汇引入项目的不同场所,构建基于地域性的片区建筑类型集库。同时,力求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体现新福清的建筑风貌。

方案将这些词汇语言与现代使用需求相结合,提出了风貌管控分区。例如利桥街是体现“老福清”传统味道的文化轴,保留五十年代前后建设的标志性历史构筑物,保留当地朴素的民居、植入新的功能,新旧交织、融合共生。下沉龙津里广场则体现为“新而老”,引入了更大尺度的创新,形成地下的一条街,结合地形与保留建筑,进行了精细化设计与施工。龙江门广场突出“新福清”的特点,从构造做法到材料,吸取当地民居“出砖入石”的传统。面对当地政府提出的建城门楼的诉求,采取意向性的方式进行回应。城门楼的设计没有做简单的仿古,而是在和过去的材料、记忆有对话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实现了风貌传承与功能激活的双赢。

26.jpg

利桥街实景(图片来源:是然建筑摄影)

27.jpg

龙津里广场实景(图片来源:是然建筑摄影)

28.jpg

龙江门广场实景(图片来源:是然建筑摄影)

3  设施支撑,保障运营

为了支撑保证业态,确保设计方案落地,我们做了很多不同专业间的协调工作。交通方面,将车流引入地下车库,地面尽可能以步行为主,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了地库和出入口的合理化设计。地下空间方面,顺应地形,上下联动,增加可运营商业面积。

29.jpg

顺应地形、上下联动的地下空间利用(图片来源:是然建筑摄影)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派专人驻场了几个月,以保障实施落地。在去年圣诞节开业的时候,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受到了当地百性的喜爱,成为了福清的地标性区域。既承接了新的业态,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承,达到了低碳和空间结合、新房子和老房子和谐共生的效果。

30.jpg

31.jpg

开业后实景(图片来源:东百集团)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如何看待“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