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基于“儿童友好城市”背景下的地方规划实践探索

——以长沙市为例

2017-05-31 11:2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摘要】“儿童友好城市”是上个世纪90年代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式提出。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城市正在践行中。我国起步较晚,长沙市2015年提出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本文在梳理儿童友好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内涵的基础上,以长沙市为案例,研究“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路径及实施机制。

【关键词】 儿童友好城市;长沙;规划实践

1 什么是“儿童友好城市”(CFC)

1.1 儿童友好城市发展历程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要求城市应适合所有人、尤其是代表人类未来的儿童居住,并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考虑。199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城市”(Children Friendly Cities)一词。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提出了“儿童友好城市方案”(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同年,为了让世界意识到城市化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应对措施紧迫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在城市中成长”(GUIC)计划。此后,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开始了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包括巴西、加拿大、法国、荷兰、西班牙等。2009年,在日本召开了第一届儿童友好城市国际会议,明确定期检查儿童友好城市的实施情况。

1.2 儿童友好城市定义与内涵

依据儿童友好城市的官网(http://childfriendlycities.org)定义,其内涵包括12个方面:(1)影响城市决策;(2)表达自己对城市的愿景;(3)参与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生活;(4)接受基本服务如医疗保健和教育;(5)饮用安全水并获得适当的卫生设施;(6)免受剥削、暴力和虐待;(7)独自安全在街道上行走;(8)会见朋友及玩耍;(9)拥有具备植物和动物的绿色空间;(10)生活在无污染的环境中;(11)参加文化和社会活动;(12)无论种族出身、宗教信仰、收入、性别或残疾与否,都能作为平等的城市公民享受各项社会服务。

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儿童友好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目标。将儿童对于城市发展的特定需求贯彻到城市建设中,关注弱势群体,这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儿童友好城市”内涵涉及很广,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给予儿童参与决策的权力、提供儿童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儿童生活环境的安全、满足儿童各类行为活动的需求。从其要内涵涉及到的职能部门工作而言也相当宽泛,需要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协作推动,包括教育、医疗、规划、交通、环保等部门。

1.3 儿童友好城市方案(CFCI)

CFCI提出提出国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四大原则,即:儿童可以独自在街道上安全行走、方便与其他小朋友见面和玩耍、生活在未受污染和有绿色空间的环境中以及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

2“儿童友好城市”的长沙规划实践

长沙市委市政府于2015年提出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并在2016年的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作为城市发展目标提出。长沙市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由市教育局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其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创建“儿童友好城市”,需要首先从规划层面进行框架设计。

2.1进行框架设计明确规划路径

针对前文所述的“儿童友好城市”四大核心内涵,设计了规划框架明确了规划实施的路径。主要分为四步(图1):一是在长沙2050战略规划中,将儿童友好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理念纳入,开展2050儿童参画活动,让儿童充分表达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想象与想法。二是编制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导则,更加深入的将“儿童友好城市”的国际定义与规划相结合,提出长沙城市儿童友好性规划评价标准,并初步提出典型儿童空间规划设计指引。三是建立实施项目库,包括儿童友好校区、儿童友好社区等多个项目,以项目为抓手进行规划实践。四是通过项目的编制与实施,进行模式的提炼与推广,并反馈到建设导则中不断修订完善。

图1 长沙儿童友好城市规划框架设计

2.2 纳入战略规划传递价值导向

长沙2015年开始编制2050战略规划。在此轮战略规划中,将“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纳入了城市发展目标。为了让儿童享有规划参与权与建议权,充分表达其对于城市发展的诉求与愿景,规划部门以规划展示馆为阵地,组织开展了“儿童参画2050”主题活动。该活动主要目的:一是让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想2050年的长沙(图2)。二是通过认知地图等形式,了解儿童所生活的积极与消极空间(图3)。三是面向家长调研城市儿童友好度的感知情况(图4)。在长沙重大规划编制过程中,让儿童参与其中,这是首次尝试,是公众参与的突破。这也是一种规划价值观的传递,规划应以一种更为亲民的态度贴近城市中不同人群的需求。

2.3 编制规划导则指导项目建设

通过导则的编制与研究,重点是按照CFCI的标准,建立“点空间+线空间”的两大儿童友好城市空间体系行动计划,并选取典型的儿童活动空间制定空间建设的导则。“点空间”是指通过多层次户外儿童游乐空间的斑块状布设,破解城市儿童与自然的疏离,实现儿童空间的回归,同时增加趣味化的教育功能,以保障儿童的发展权和参与权。“线空间”是指通过上放学及活动路线的完善,满足城市儿童的基本安全空间需求,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以两大体系为框架,梳理出与儿童生活学习相关的主要“点空间”与“线空间”,进而形成相应的行动计划,当然点空间与线空间并非完全的隔离,存在着空间的交织。“点空间体系”主要包含校区周边优化计划、宜家社区计划、文教娱乐活动设施完善计划等。“线空间体系”计划则包含上放学步行巴士计划、科普微旅游计划等。同时,该导则针对一些典型的儿童活动空间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初步的导则。该导则的编制是动态的,通过项目的实践,对同一类型项目进行经验提取形成模式后,又进一步反馈到导则中充实与更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导则,最终以期形成一本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规划指南。

2.4 开展校区周边优化设计探索实践方法

长沙的儿童友好城市项目实施以小学校区周边交通及公共空间的改善为切入点,探索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方法。该批项目在全市的五个城区选择了十所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力、学生规模较大且临近城市主要干道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及交通安全的小学,重点针对其交通及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改善。

2.4.1“四位一体”的工作坊--匹配项目特点的工作机制

图6 校区周边优化设计与实施工作机制

工作包括规划编制与项目实施两个环节。在规划编制中,成立了以规划部门为主体的工作坊。通过科学合理的编制优化设计规划方案后上报市政府同意,由区政府牵头街道进行改善项目实施。在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与推动作用,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报道。项目建立了空间的设计者(规划部门、设计单位)、实施者(街道社区)、管理者(管理部门)及使用者(校方、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工作坊,确保项目的规划、实施、管理与使用四者之间不脱节,彼此融合,空间实施者、管理者、使用者的参与权“前置”。工作坊通过实地调研、方案讨论会、意见征集会等形式发挥作用。

2.4.2“人人都是规划师”--给予儿童及家长规划方案参与权

在此轮校区优化设计中,秉承“人人都是规划师”的理念,开展极具针对性的公众参与,动员儿童及家长全程参与是最大的规划亮点,在方案编制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调研阶段:“扎针地图”+“我是小小规划师”主题绘画+“愿望纸条”+微信调查。

“扎针地图”活动将学校周边的环境通过儿童能够读懂的“手绘地图”的形式表现,引导孩子们依据自身的空间体验,在手绘地图上标注出上放学路径中认为“危险”及“安全”的地点。这些“危险”的点也就是规划方案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以岳麓区第一小学为例,图7是该校的扎针地图。图中危险的点是用红色圈标注,红色圈越密集则其危险性越大。通过“扎针”地图,直接让空间使用者帮助设计单位找出上放学路径中“最危险”的路段。设计师进而到现场考察分析其危险的原因主要包括:缺少步行道、过街设施不完善、停车占用步行道、过街信号时间短等。同时,通过分析孩子们认为最安全的地点,其主要原因包环境熟悉、相对封闭安全保障措施足、有大人或同学一起。扎针地图的意义非常大,这让设计单位做到有的放矢。“我是小小规划师”主题绘画,则主要是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绘出如何提升校区周边“儿童友好度”的方案,包括孩子们常使用的设施(如儿童过街爱心斑马线、公交车站)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井盖)。图8为一些儿童绘画作品的展示。一些好的作品将纳入到项目实施中,考虑在上放学路径的主要交叉口、井盖、社区文化墙将孩子的作品喷绘上去以起到警示作用(图9)。“愿望纸条”则是让孩子们将自己对学校周边改善的想法表达出来(图10),设计单位依据愿望纸条同样整理出孩子们所关心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图11)。微信调查则重点是面向家长,掌握学生的上下学出行路线、采取的公交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图7 扎针地图活动

图8 “我是小小规划师”主题绘画活动

图9 儿童绘画作品的应用案例

图10 愿望纸条

方案编制阶段:意见征集会+规划公开课。规划草案编制后,以学校为媒介,组织开展方案的校方及家长代表意见征集会。家长代表针对规划方案的措施进行投票(图11),并提出相关建议。从意见的收集来看,家长所提出的很多意见都极具建设性,在规划编制中进行了很好的落实。同时,在学校和规划展示馆开展两场规划公开课,将规划方案讲解给孩子们听,听取孩子们的意见。

图11 家长代表对规划措施的投票统计(节选)

2.4.3 模式提取--CFCI四大原则与规划指引相结合

通过十个校区周边的优化设计,将CFCI的四大原则成功的运用到了项目实践中,并最终提炼经验形成了儿童友好校区周边优化设计的规划指引。在该指引中,重点包括步行空间、道路节点、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五个方面(表1)。

表1  儿童友好城市方案(CFCI)四大原则与规划指引的结合

2.5 政民互动促项目实施

通过规划编制最终策划形成了每个校区的项目库,包括近期与远期。其实施推动方式主要有几种:

一是学校近期项目,由区政府牵头街道及区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一些投入小、见效快的项目优先得到实施。如一些学校通过隔离护栏在学校周边隔离出一条独立的人行通道。一些在学校门口的违法建设予以拆除。在人行道上设立隔离墩防止机动车驶上人行道等等。这些措施都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媒体进行持续跟踪报道。

二是对于全市性的项目,由市政府组织、民众参与、部门合作实施。在所有学校待实施项目中,家长们普遍对于爱心斑马线的项目非常认同,对于孩子的上下学安全性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要实施起来则并不简单,因其包含的内容、牵涉面都较广。因此,为了促进爱心斑马线的实施,同时为了在新一年的六一节给全市孩子送“礼物”,市规划局组织了大规模的“长沙市爱心斑马线问卷调查”,既普及爱心斑马线的常识,同时收集广大民众的意愿。通问卷调查,有了广泛的爱心斑马线设置的民意基础,且不少市民对于爱心斑马线的设立有了很多意见。这些成果将进一步反馈到交警、城管等部门,在爱心斑马线的实施中进一步落实。在全市性的项目实施中,各市直部门充分发挥自身部门的作用,协同做好儿童友好项目的实施工作。

3 结语

“儿童友好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理念,这体现了对于城市弱势群体需求的尊重,在国际上已经推行了二十余年,但在我国尚刚刚起步。长沙正在践行与探索中,按照CFCI的原则与要求规划了一条适合长沙的儿童友好城市规划路径,并以十所小学校区周边的优化设计为抓手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方法。该批项目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改善了小学生上下学的步行及交通环境,为儿童谋福祉,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实质性地参与到规划设计、赋予儿童规划决策权,“用孩子的眼睛看城市、听孩子的心声做规划、携孩子的梦想筑城市”,这是长沙规划编制儿童公众参与的首次,具有里程碑式的示范意义。通过这批项目,“人人都是规划师”的项目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规划编制中面向特定的人群采用适宜的公众参与方式,形成与项目相匹配的工作机制对于有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编制与实施的无缝衔接具有现实意义。校区周边改善仅仅只是个开始,未来将逐步探索各种类型的项目中如何体现儿童友好特点,让城市更具“温度”与“人情味”。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