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古村落消失,乡愁何处安家

2015-08-06 14:32 来源:中国建设报微博

“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个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古村落。”这是冯骥才在“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包括古村落在内的自然村的大量消失,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有关,近些年,不仅城市大拆大建,变成“千城一面”,许多农村也在搞大拆大建,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演变成“万村一面”。

旧村改造,提高农民生活、居住质量本是好事,但如何防止“万村一面”、破坏古村落文化则非常值得警惕与深思。古村落承载着中国农耕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根植所在,它如同时间隧道,让我们回到久远的农耕时代。古村落遭破坏或消失,意味着农耕文化残缺不全或遭遇“死亡”的悲剧。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市民“记得住乡愁”。在冯骥才等一大批文化界同仁的呼吁下,国家已正式启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目前有646个传统村落建立了档案,并获得保护资金,未来3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00亿元用于古村落保护。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