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青年专场二:传承与创新:理事长与青年对话

2025-09-02 10:0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8月29-31日在沈阳盛大召开。8月31日上午,以“传承与创新:理事长与青年对话”为主题的青年专场顺利举行。本次专场以理事长与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面对面对话的形式展开,直面青年在行业转型期的普遍困惑。活动围绕学科传承与创新、青年能力与竞争力、行业生态与成长环境三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理事长们以真诚而深邃的分享回应青年关切,并在专场最后举行了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证书颁发仪式,共同见证新一代青年规划师的成长与托举。

本次青年专场由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天人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杨保军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兴华副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张文忠副理事长(城市更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一民副理事长(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与来自学界和业界的青年代表同台对话,包括张梦竹(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员)、曹祺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郑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佟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李晓君(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专业主任工程师)、刘伯初(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等。

0.png

对话开篇

青年成为“主角”

1.png

杨天人  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委会委员,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开场环节,主持人杨天人指出,本届年会延续并进一步深化了“青年挑大梁、当主角”的办会理念:超过八成的报告作者为青年学者,不少青年更是在各个专场、甚至主旨演讲中担纲发言。这不仅体现了学会对青年一代的高度信任与支持,也为青年规划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舞台。

本次青年专场也是学会在年会设置上的一次创新尝试。本次活动特别搭建了一个以学会理事长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人物与以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为代表的青年规划科技工作者面对面对话的平台,旨在推动经验与创新的双向交流。通过这样的机制,既希望让青年人从前辈们的智慧中获得启发与引领,也鼓励青年主动发声,表达真实的困惑与思考,从而深化青年成长与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青年直言

在转型时代直面困惑与挑战

两位青年代表率先发声,从学界与业界的不同角度勾勒出青年规划人所面临的挑战。

2.png

张梦竹  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研究员

张梦竹指出,随着智慧城市、低碳转型、城市运营等新议题的不断兴起,传统规划知识体系正在加速重构,青年学者直面跨学科能力不足与教学方式转型的双重考验。同时,“非升即走”等制度安排也让青年教师在职业初期就承受激烈竞争,而学生的就业选择也日益多元,越来越多转向互联网企业或公共部门。这些趋势不仅反映出学界环境的深刻变化,也提示着规划学科需要在新的社会需求下重新定位自身的价值与路径。

3.png

曹祺文  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工

曹祺文则从行业实践切入,直言青年规划师常常在快节奏与重复性的工作中难以展现对规划战略价值的研判能力,职业成就感逐渐削弱。面对技术迭代和知识更新的压力,他们既要掌握设计与政策研究,又要不断学习新方法,焦虑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以及高强度的工作生态,也让许多人感到疲惫甚至无力。曹祺文呼吁,应当推动形成一个更加尊重专业、鼓励创新的行业生态,让青年在其中找到成长与坚持的动力。

回应与追问

危机感与新路径

4.png

孙一民  学会副理事长、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在两位青年代表的开场分享之后,孙一民副理事长率先回应。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青年人应该勇于质疑与挑战。在他看来,项目数量的减少对于规划研究并非全然是坏事,规划研究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和质疑。过去许多实践流于重复,而今天的转型调整则为真正有情怀、有坚持的人留下了空间。他提醒青年,要敢于突破,不要被所谓的“学科边界”困住视野,而应主动在行业重塑中寻找新的生长点。

在回应的同时,孙一民副理事长也向青年“发问”:既然行业正在重构,青年人是否更应该以勇气冲破束缚、创造新路径,而不是过早陷入焦虑和固化思维?他的话锋犀利,却饱含期待,为在场青年敲响了思考的门扉。

正是在这样的启发下,第二组青年代表进一步接过话题,把讨论引向“传承与创新”的现实困境,也希望从理事长们的亲身经历中汲取应对之道

5.png

郑  屹  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顺着孙一民副理事长的“发问”,郑屹回应到,除了心态与勇气,更现实的矛盾在于学科与行业内部的结构性不平衡,这些已成为影响青年发展与学科创新的难题:一是新兴议题(如碳中和、低空经济)与传统学科内容之间的不平衡;二是学术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属性之间的不平衡;三是青年个人发展与行业整体诉求之间的不平衡。青年人既在探索新的学科方向,也在努力回应行业的现实需求,但如何在多重不确定性中寻找到确定性,仍是摆在青年面前的一道难题。

6.png

佟  欢  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

在郑屹对“不平衡”困境的剖析之后,佟欢则把话题进一步聚焦到个人成长。她希望理事长们能够分享自己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应对困境与挑战的经验。她强调,今天的行业困境并非孤立存在,历史上每一代人都曾面对不确定性与转型压力,青年更应从前辈的亲身经历中汲取勇气与智慧。

理事长回应

初心与定位

面对青年们更具体的困惑,几位理事长再次展开回应。他们既回溯自身成长经历,也结合行业转型的现实,提出了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

7.png

杨保军  学会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杨保军理事长提出了“道”与“器”的辨析。他指出,所谓“道”,是规划专业永恒不变的价值内核,包括理想追求、家国情怀以及服务人民的责任;而“器”,则是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工具与方法,从过去的制图工具到今天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只是实现“道”的手段。他强调,青年规划师需要同时坚守“道”与更新“器”,才能在不同环境中发挥作用。他以“君子不器”的古训和范仲淹的例子提醒大家,真正的人才不应局限于某一岗位或技能,而要能在多样的舞台上展示才干,并在变化中保持定力和担当。

8.png

何兴华  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

何兴华副理事长从历史纵深出发,强调传承的三大核心:家国情怀、知行合一和忍辱负重。他回忆自己从技术岗位转入管理岗位时的困境,坦言青年在不同阶段都需要不断调整角色。他还分享了自己对“人才类型”的思考,认为青年人应尽早认识自身的禀赋和适合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深耕,而不是频繁摇摆。他提醒青年人,在面对新方法、新工具时,要牢记学科肩负的公共性与战略性,始终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青年再发声

成长与生态

在理事长们的回应之后,更多青年代表与现场观众加入交流,使讨论进入更为开放和多元的阶段。

9.png

李晓君  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专业主任工程师

李晓君从跨学科团队的实践经验谈起,指出青年规划师在工作之初富有激情,在参与公共事业时往往渴望获得价值认同和成就感,但现实各因素会影响青年规划师的工作价值被认可度。她呼吁,应当探索维系青年规划师理想与激情的措施,青年人站C位发声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由学会牵头的知识共享平台为全国青年规划师提供新赛道知识的培训,探索能让青年声音直达决策层的渠道,使青年人的努力真正影响行业的发展方向。

10.png

刘伯初  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刘伯初结合教学与科研经历补充道,新技术浪潮下,青年规划师不仅要不断更新知识,还需要在跨界合作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他举了若干跨行业协作的案例,强调青年不能封闭在单一专业内部,而可以在多元合作中展现自身优势和创造力。

11.png

现场观众

在自由交流环节,一位来自地方规划院的青年代表谈到,传统项目正在减少,但在低空经济、绿色转型等新兴领域却孕育着新的机会。她真诚地请教理事长们:青年应如何把握这些新赛道,实现学科的多维重构与突破。

理事长回应

危机与机遇的辩证

几位理事长再次结合自身经历和行业观察回应青年关切,强调如何在困境中识别机遇。

12.png

张文忠  学会副理事长、城市更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忠副理事长明确指出,规划学科的发展必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他以中科院地理所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团队如何紧紧围绕“美丽中国”、边疆治理、国家科考等国家重大战略议题,持续开拓跨学科研究与应用。他强调,青年要善于把握国家层面的重大需求,才能在真正有价值的方向上形成突破。他提醒大家,不要拘泥于单一学科或局部项目,而要勇敢地打破学科壁垒,吸纳新的技术方法,并通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跨界融合,在重大国家任务中展现青年人的才干和创造力。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机遇,更是规划学科在新时代实现自我更新的重要路径。

13.png

何兴华  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

何兴华副理事长结合自己长期在机关的经历指出,离开学校后以“旁观者”的视角看问题,会产生不同的体会。他强调,青年规划师需要具备“丙方思维”,不仅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更要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替他们解决难题。同时,还要具备“万向球思维”,善于抓住问题核心,把不同知识和技能组织起来,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工具与多学科对接,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生产。他提醒青年不能把地方采购等同于专业发展,更不能满足于重复性产出,而应致力于产出经得起科学检验和实践考验的成果,在广阔的社会与国家战略需求中找到新的价值。

14.png

孙一民  学会副理事长、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孙一民副理事长再次提醒青年,行业的调整并不是危机,而是一次重新积蓄力量的过程。他特别提到,“非升即走”的机制需要学界与业界共同优化,让青年学者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实践上,培养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鼓励青年多一些坚守与耐心,大胆挑战,用脚踏实地的努力赢得未来的主动权。

理事长总结

沉下心,走远路

15.png

杨保军  学会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在总结环节,杨保军理事长结合《易经》的智慧,寄语青年放眼未来。他指出,世界的规律在于“不易”与“变易”的统一:规划的初心是不变的——始终服务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而实现初心的方法却在不断变化,从制图工具到人工智能皆然。青年不能被固有思维束缚,而要勇于顺应变化,推开一扇窗,就能看到新的道路。

他提醒青年,规划的服务对象也在拓展,未来不仅仅是政府,还可能包括企业、社区甚至个人,服务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传统道路在收窄,但新的赛道正在不断涌现,需要青年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开辟。

针对青年关心的“成就感”,杨保军理事长区分了“成就”与“成就感”。成就是客观的,体现在理论创新、成果认可或实际难题的解决;成就感则是主观体验,是社会是否真切感受到价值。二者并非总是同步,青年应避免空有虚名,而要在真实贡献中获得长久满足。真正值得坚持的,是沉下心来做学问、做实践,不为名利所累,而在无所执着中走得更远。

最后,他强调,学会为青年提供舞台,是一种托举;而青年也应以责任和担当回应这种托举,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新的赛道中展现才干,让城市规划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价值与作为。

颁发证书

在总结发言之后,专场举行了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证书颁发仪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中国科协于2015年启动实施的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依托全国学会专家集中、学术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小同行遴选、大平台托举、精准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32岁以下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连续3年资助培养。

16.png

来自不同高校与机构的青年规划师——刘伯初(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佟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张梦竹(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曹祺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先后登台,接受证书授予。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学术潜力与专业贡献的认可,更象征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对新一代青年规划人的殷切期望。

共鸣与启示

回顾整个专场,可以从三个方面凝练出共识:第一,坚守初心与价值。青年代表提出的困惑,归根结底都指向学科如何在转型中守住根本。理事长们反复强调,规划的“道”是不变的,即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服务人民的初心。只有在面对复杂环境时不忘这一根本,青年规划师才能不迷失方向。

第二,勇于创新与开拓。行业环境在快速变化,新议题层出不穷。理事长们提醒青年,不应被固有框架束缚,而要不断更新方法,学会跨界合作,善用人工智能等新工具,去开辟新的赛道。青年人需要在变化中发现机遇,把不平衡与不确定转化为成长与突破的动力。

第三,沉潜心态与长远担当。青年既要有短期的行动力,更要有长远的定力。在高校的压力与职业焦虑下,保持耐心、避免浮躁尤为重要。理事长们勉励青年,不要只追逐名誉和表面的成就感,而应在真实的贡献中寻找价值。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并最终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

从直言困惑到真诚回应,从现实挑战到未来愿景,本次对话让青年和前辈们的思考在交流中汇聚成共同的信念:在不确定的时代,唯有责任、勇气与耐心,才能托举起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也托举起属于这一代人的成就与未来。

*根据现场发言整理,已经专家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