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专家谈建筑:体现地域特色、注重融入自然

2014-10-24 15: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曾鼐

城市建筑问题何在?建筑应如何与环境相协调?24日,诸多建筑大师、城市规划专家等在京共论城市建设,认为建筑应重视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要体现地域特色”。

首届“建筑·场地一体化设计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吸引了上百位专家、学者、房地产从业者等,聚焦建筑场地设计,共享城市规划经验。该论坛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

由于建筑坐落于一片场地上,一般较难移动,所以具有较强的“场所性”。在建筑设计领域,场地设计尤为关键,一般贯穿在整个项目中,通过设计使场地中的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有机整体,充分发挥用地效益,节约土地,减少浪费。

“建筑要体现地域特色”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兵24日致辞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正不断向城市外围扩展,地理位置逐渐从平原延伸到复杂的丘陵、山地等,场地防排洪、工程地质等安全条件愈加复杂,“城市规划、建筑场地设计的难度不断增加”。

文兵说,对于居住区等规划设计,既需要详细规划的指导,又涉及到建筑群体设计,对场地设计尤其关注,但在目前民用建筑设计领域,场地设计通常被纳入项目前期的建筑策划,很少作为一项独立的设计流线,专业人才比较匮乏,设计水平也严重滞后,“希望论坛能搭建交流平台,分享场地设计的经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王静霞称,宜居是建设美丽城市的基础,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日渐成为政府、学界、业界的关注重点。

“城市建筑,应该体现地域特色”,王静霞说。她表示,城市建设中要重视梳理城市空间资源,建筑等要延伸城市的文化、历史等,要全面考虑生态安全,利用自然山水资源,要让建筑与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建筑要融入自然”

谈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愷认为,建筑设计要立足于土地,要重视当地的自然环境。他说,自然风景胜过人造建筑,不能过多破坏自然景观,建筑要尽可能融入自然,但不是简单地制造一个假山、假水,而是要与周边环境重新形成独特的风景。

建筑如何融入自然?崔愷分享了“随形、嵌入、靠色、顺势、延伸、点景”12字经验。针对“随形”,他以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举例解释,建筑整体以沙丘为外形,不是简单的平面关系,而呈现出起伏的视觉效果,“很好迎合了莫高窟的整体环境”。

他说,当地上环境过于复杂,不好改建时,要将建筑物“嵌入地下”;当周围植被较为茂密时,可选择绿色外形等让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在山地等复杂地形上进行建设,要注意地质环境,有效利用独特的地形……“建筑融入景观很重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说,建筑有时要做陪衬,设计要有“藏”的理念。他以北川抗震纪念馆举例说,该纪念馆位于抗震纪念园中,碑亭、雕塑等建筑较多,所以纪念馆并没有设计在轴线上,而是选择在园中一角,“做环境的附属品,看有似无,与广场很好地融为一体”。

庄惟敏说,场地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建筑要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质等条件,不要随意对场地特征进行改变,要有“整体设计的概念”。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如何看待“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