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谱写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新篇章

2022-06-13 09:4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支持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高峰论坛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学术会议”今天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住建部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在大会致辞。

作者 | 杨保军

住建部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微信图片_20220613095010.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时也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高峰论坛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学术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

这次学术会议主要是总结回顾过去40年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推进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促进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在5000年文明发展中孕育产生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观念、价值追求、精神基因和发展密码,是乡愁所依、文脉所系、底蕴所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公布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宣部的关怀指导和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众多专家学者及文化爱好者的热心帮助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为核心,不断加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力度。

一一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构成的“三法两条例”为骨干的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制度。各地也在不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力度,20多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保护法规、规章,百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定了保护类法规、建立了名城保护的领导协调机制。

一一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理念不断提升。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多次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作出重要论述,为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大拆大建”走向“绣花”功夫,从“拆改留”走向“留改拆”、从“分散保护”走向“协同保护”,从“冻结保护”走向“保用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理念。

一一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力量不断壮大。举目向前,吴良镛、郑孝燮、侯仁之、谢辰生、周干峙、罗哲文、冯骥才、王景慧、阮仪三等一批行业巨擘在迷雾中探索了前进的方向;环顾当今,一大批中流砥柱在激流中砥砺前行;展望未来,还有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后起之秀正踏上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征程。

一一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不断扩充。截至目前,140座城市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99个镇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一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经验不断丰富。例如,苏州市整体保护老城,有序开发新城,形成了“老城和新城协调共生”的经验;扬州市坚持小规模渐进式保护,以“一水一电一消防”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北京市在崇雍大街、杨梅竹斜街的保护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共建,鼓励公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能力;江西永新通过挖掘传统营城智慧,文化引领、共同缔造,探索出一条普通县城实施城市更新、传承历史文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事业取得的卓越成就,是各地政府、部门干部开拓进取的结果,是企业,居民和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结果。40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他们有的殚精竭虑、皓首穷经,潜心研究理论方法,他们有的四处奔波、大声疾呼,热心呼吁社会关注,他们有的扎根基层、埋头苦干,悉心呵护一砖一瓦。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在此,我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长期从事和支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与党中央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比如思想认识还有偏差,一些地方对遗产的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到位,保护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必要的历史责任感,导致保护工作力度不够、走偏变样;比如保护内容还不系统,重建筑本体、轻环境格局,重古代、轻近现代,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地段还没有纳入保护体系;比如活化利用还不充分,一些地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单一,就保护论保护,与现代生产生活脱节;比如问责问效力度还不够,对于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的监督检查不及时、不严格。

同志们、朋友们,四十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9次会议,强调要“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坚持系统完整保护,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要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主体责任,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2021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开启了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新时代、新征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按照中央要求,正在抓紧推进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和监督检查工作,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修订和保护传承立法的前期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等工作。借此机会,我想谈几点体会,提几点倡议:

要以大历史的宽度看待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时代价值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经验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我们要完整系统地梳理中华文明演变的历史脉络,更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40多年的历史与5000年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从大历史的视角延伸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认知的时间轴,既要保护好中国古代遗产,也要保护好近现代遗产,还要保护当代重要建设成果。

要以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看待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整体格局

我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全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要加强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加强资源富集地区的整体性保护,加强遗存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整体景观风貌的保护和延续,形成系统完整的保护体系。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生动、立体、全面地讲好中国故事。

要以社会全视角的广度看待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跨界统筹

既要做好保护规划,也要做好遗产修复、修缮、有效利用和管理;既要落实政府责任,也要充分调动市场和民众保护的积极性,形成自觉保护的社会风气;既要让专家认可,更要让老百姓满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全社会共享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成果;既要坚守保护底线,也要坚持以用促保,充分发挥遗产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作为,希望全行业的各位同仁们以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40年为新起点,以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为新契机,进一步识大局、察大势、明大德、担大任,把学术研究、专业实践、保护管理、社会责任更好地结合起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继续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赋予新动力,谱写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新篇章!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出席!本次论坛是我们策划的纪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10周年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今年还有更多的精彩活动,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媒体界的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的给予大力支持!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如何看待“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