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共和国工业的强劲脉动,要看辽宁沈阳铁西。
铁西区兴华北街8号,文化广场上,高26米、总重400吨的“持钎人”雕塑,生动再现了当年产业工人持钎炼钢的劳动场景。
“这里是原沈阳重型机器厂所在地,企业搬迁后改造成市民广场和文创园,变身为城市地标。”铁西区文旅局局长王晖介绍,“我们把工业文化元素有机嵌入城市肌理,让人们在潜移默化间感受城市品格、工匠精神。”
第一台500千伏变压器、第一台普通车床和数控机床……铁西是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支持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基地,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几百个第一,是新中国工业的一张名片。
走过辉煌,一度困顿。上世纪末,铁西国有企业90%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有13万产业工人下岗。
奋力突围,再度崛起。2003年10月,国家推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铁西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通过实施“东搬西建”“壮二活三”等,基本完成了老工业区调整改造任务。
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铁西区,看到老工业基地发生巨变,他说,我一直关注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长子”,这里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迷,现在又扛起国家重担、焕发青春,我很欣慰。要好好总结经验,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发展。
新起点,再起航。进入新时代,铁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核心区,力争沈阳经开区3年进入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当好沈阳实现‘三个一’目标主力军”的目标,拉高标杆、真抓实干,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中冲在前,这张新中国工业的名片愈加熠熠生辉、光彩亮丽。继去年GDP突破1200亿元后,今年1—3月,铁西GDP同比增长10.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4%,实现首季“开门红”。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高地——
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捷报频传:3月15日,我国首台套150万吨/年乙烯“三机”成功发往用户现场,多项指标国际领先;国资委印发《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沈鼓集团成功入选……
“我们将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打造整零协同共同体,努力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蓝工装,披肩发,胸前党徽闪耀,沈鼓集团副总工程师姜妍说。
把装备制造业作为立区之本、振兴之基,铁西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铁西区工信局局长李梅琴说,截至目前,全区共获批国家和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38个;累计建成9个高标准智能工厂,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76%和6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振兴发展新动能——
就在前不久,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一举斩获电力调频辅助市场10亿元大单。实力源自创新。“凭借领先的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我们参与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应急电源车等多个重大项目。”沈阳微控董事长张庆源介绍,“公司年均研发投入3000万元,共获得专利87项、软件著作权45项。”
抓源头、重孵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等方式,促进科技‘新苗’在铁西‘生根发芽’。”铁西区副区长张悦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区聚集科技型企业2520家,同比增长33%;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91家,“雏鹰”、“瞪羚”、潜在“独角兽”企业达171家。
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今年2月,第500万辆国产宝马汽车在华晨宝马铁西工厂里达厂区下线。“从单一生产基地到研发中心、动力总成工厂,年产量从20年前的8000台到去年的67万台,宝马牵手沈阳20年,一路风雨一路歌。”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厂长张涛说。
工业4.0真实案例、先进管理模式……宝马集团落户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和溢出价值,铁西人倍加珍视。2015年12月,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获国务院批复,着力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以华晨宝马为牵动,我们大力推进整车、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汽车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中德园管委会副主任延宁介绍,截至目前,中德园累计引进高质量项目400多个,总投资达3200亿元,其中外资项目占比达36%。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
走进1905文化创意园,穿梭于黑色钢梁铁架间,或是画展,或是演出,随时都要准备与艺术来一场邂逅。“这是一座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厂房,经过改造实现华丽转身,每年平均要举办600多场文化活动。”该园创始人徐比莉说,铁西共划定7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保护区,通过植入文化新业态,让老厂房、老车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工业锈带”蝶变“发展绣带”“生活秀带”,背后是铁西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全区去年改造老旧小区51个,惠及居民1.6万户;新建口袋公园270个,新增绿地1000万平方米;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09天……”铁西区委书记郭忠孝如数家珍列出一串数字。
华灯初上,劳动公园热闹起来,67岁的退休职工毛娜正沿振兴湖畔散步,“吃饭有社区食堂,看病有社区医院,还有志愿者上门嘘寒问暖,日子越来越好!”
春风掠过湖面清波,铁西光华更胜往昔。
(人民记者张天培、刘佳华参与采写)
调研攻略已备好
请收藏
调研主题
铁西区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类型丰富、分布集中。近年来,通过城市更新为“东搬西迁”之后的铁西老城区注入新的活力,以旧“焕”新,利用老厂房、工人大院催生文化新空间,建设博物馆、文创园区等,将城市记忆与都市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沈阳工业文化传承标志地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调研重点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老旧工业厂区、厂房更新实践
水系和绿地开放空间更新实践
交通建议
轨道交通: 从K11 购物艺术中心出发,步行约300 米到五里河站,乘坐地铁2 号线到青年大街站换乘地铁1 号线到保工街站C 口下车,调研线路建议骑行。
调研路线
中国工业博物馆--红梅文创园--劳动公园--卫工明渠--仙女湖公园
注:红梅文创园部分展馆需要购买门票
调研点位介绍
(1)中国工业博物馆
原为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是共和国第一枚国徽浇铸地,2012年改造成为展示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现有通史、铸造、机床、汽车、铁西5个常设展馆,已经成为沈阳工业文化的主要展示空间。
(2)红梅文创园
原为沈阳红梅味精厂,是国内最早生产味精的企业之一,曾以“红梅”品牌享誉海内外,产品出口2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 年,工厂破产后保留了发酵罐、原料库等工业遗迹,更新为文创园区,成为沈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标杆。
(3)劳动公园
建于1956年,因地处当时新建的铁西工人村附近,是劳动人民业余时间游园娱乐的场所,而取名为“劳动公园”。 1966 年6 月,亚、非、拉作家协会来沈到劳动公园参观,假山命名为“友谊山”,并在假山东南部栽植了“友谊林”。2000 年,公园内又建设了劳模园、劳模塑像、劳模墙、劳模大道,成为沈阳劳动模范精神的重要传承空间。
(4)卫工明渠
由北向南穿过铁西工业生产区、生活区,经细河流入浑河,全长8.7公里,流经铁西区段长5.8公里。始建于20 世纪30 年代,是铁西工业区企业排放废水的总渠道,曾经污染十分严重。经过污水排放治理、拓宽河道、建设临河绿带等改造,已经成为城市景观河与休闲绿道。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