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与新特征

2014-09-04 09:32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作者:冯 奎

统筹城乡发展出现了新特征

一是推动力量更强调多样性。

改革开放后,各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化的力量在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南城乡工业渗透对接,浙江“块状经济”吸纳了省内外数千万农民和农民工,山东等地首创的“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使得城乡要素汇聚在一条条产业链、价值链上。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与政策提出后,政府力量表现得十分突出。成都市2003年在全国较早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等“三集中”做法,走出成都,在不少地方得到应用,主要就是政府之手强力推动。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深度交织,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主体形式以及这些主体形式的“混合体”。充分发挥这些主体的作用,有利于顺利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二是载体形式更强调合理性。

浙江等地开创了小城镇发展的新时代。近年来,仍然有相当多的省份,纷纷将重点镇、中心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例如陕西省提出百镇建设;贵州省提出六类重点镇建设。

也有不少地方提出要通过新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例如河南省全省曾大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

一批大城市、特大城市实质上也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近年来,中西部农村户籍人口持续减少。他们主要是以农民工身份到各类大中小城市去工作。近十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这类特大城市年增农民工50~60万。

近年来的发展表明,无论小城镇、新农村社区、各类大中小城市都能够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载体。但是,载体合理性的问题也不断地被提出来。部分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部分新农村社区沦为当地的圈地工程、政绩工程、“晒太阳工程”。也有少数特大城市人口不合理集中与分布,导致种种城市病问题。

三是核心要素更强调竞争性。

资金是其中一个核心要素。浙江、广东等地的统筹发展分别建立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经济基础之上。他们充分利用当地民间资金(内源性经济),充分利用海外资金(外源性经济)。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通过发债融资,理顺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企业通过PPP等模式进入特许经营领域,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

一些紧邻大城市的地方,或者道路沿线城镇,充分利用土地这一核心要素,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这些地方探索通过土地的出让、转让、入股、抵押等形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资本化利用,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带农。

有一些地方利用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例如河南固始县,总人口160万,其中有50万外出打工。打工者的劳务收入占全年生产总值的1/3。一些外来农民工较多的省市,则通过加大力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新进城市人口素质的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统筹城乡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更多的地方是把人口、资金、土地等不同要素综合加以利用,推动经济发展,寻求核心竞争力。

2/3<123>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