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2017-11-18 16:4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作了题为“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的报告。他提出,中国城市如何面对未来发展,是今天每一位规划设计从业人员需要思考并应认真回答的问题。

王院士指出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赢得了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但各种“城市病”也蔓延滋长,人居环境越来越不宜居、城乡风貌越来越缺乏特色且日益趋同,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从规划目标和路径的角度,将2017中国城市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持续发展、理性规划”,意义深远。“理性规划”和“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勾勒出今天我们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发展的关键战略和工作要点。

王院士首先分析了对城市设计内涵和价值的再认识,认为美好、富有特色和充满文化内涵的城市形态塑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使是在当下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依然如此,而与城市形态塑造最相关的专业领域就是城市设计。

王院士从“理性规划”的视角探讨了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指出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对城市形态演进人为的专业干预方式和实践活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专业实操背景存在相对公允和共识性的指导思想和专业价值系统。他提出城市设计发展及专业知识增长的范型命题:传统城市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和数字化城市设计。作为第一代范型的传统城市设计被历史一再证明是公众广为接受也很有效的城市设计范型,其主要特征是依据建筑学视觉有序的价值取向和古典美学的原则,对较大版图范围内的城市形态进行三度形体和几何法则的控制;第二代范型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需求背景下,经过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艺术发展的双重催化,基于功能、效率和技术美学而产生的城市设计范型;第三代范型是绿色城市设计,即把城市看作一个与自然系统共生的地球生命有机体,关注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王院士特别提到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中将“构建生态文明”作为基本的建设发展准则,表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关注的核心内容。第四代范型为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数字化城市设计有三大特征,分别为多重尺度的设计对象,数字量化的设计方法,及人机互动的设计过程。

王院士认为针对多重尺度,特别是大尺度的城市空间对象,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及所包含的技术方法不完全是既有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的渐进和完善,可能是一种根本性和迭代性的“颠覆式技术”的拓展。该范型共包含五项创新价值:数字技术(可视化)深刻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物质形态和社会构架的认知和看法,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认知、知识体系和方法建构;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公众参与和调研方式;数字技术改变了城市设计成果的呈现和内涵,数据库(发明专利)成为大尺度城市设计全新的成果形式;数字化城市设计是真正能结合法定规划付诸实施的城市设计。王院士以“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西湖申遗之城市景观提升工程”为例,深入分析了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的应用。

同时,王院士指出了四代城市设计范型之间的关系。不同城市设计范型之间并非完全不可通约,不同范型的迭代或者叠合可能是常态,最终形成实际应用中的城市设计范型的“合体”。

最后,王院士剖析了城市设计范型对于“理性规划”的意义和价值。认为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帮助国家实现了快速城市化和总体上健康的发展目标。但也应该看到,在此进程中,我们还没有很好解决超越规模和增量的特色风貌、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问题。城市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对“城市多重尺度的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众多研究和实践案例表明,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可以部分通过数字技术计量分析并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那么面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巨系统,认知本质和趋近真理的途径是实存而明晰的,而这正是“理性规划”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应有内涵。将原先分属社会、文化、经济和自然不同系统的城市基础信息整合处理在共享的数字平台上,并结合“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的设计创意,城市设计就可以克服以往的主观决断和实施失效的危机,更好地体现当代系统协同的优势,并实现城市设计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