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如何“拼图”?

2022-10-25 09:49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为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长三角一体化该如何进一步深化,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国际金融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胡小武:三级梯度圈层、四种区域融合

“长三角的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从三级梯度圈层、四种区域融合来理解。”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三级梯度圈层,即围绕第一级的上海全球城市空间区域,加快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上海全球城市区域。同时,加快第二级的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区域发展带动能力,提升三大都市圈的‘中心-外围’区域的同城化发展能力。”胡小武表示,“第三级是一、二圈层之外的其他长三角区域,要以特色发展方式融入第一、二层级的先发区域,从而形成缓坡型的梯度协调与一体化发展格局。”

“同时,要着力推动四种区域融合发展的路径。”胡小武说,首先,要建立更加符合长三角协调发展的交通网络结构,依托更密、更快、更便捷的长三角多元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助推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加快培育长三角地区分工有序、定位有别的产业融合,让长三角区域内的各个城市都能被纳入长三角世界制造业高地之中,从而为区域协调奠定产业分工的基础。第三,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动,以及其他要素资产高效流动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让要素能够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加速区域协调的要素配置。最后,要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的城乡一体化网络结构,在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完善乡村远景规划,推动长三角区域的城乡更高水平融合。

“简而言之,就是要提升龙头城市上海的发展能级,依托更高能级的上海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动能,并围绕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城市反哺农村的市场化路径,最终形成长三角地区内‘有梯度、缓坡度、多节点、富特色、强活力、兴乡村’的全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胡小武总结称。

温建宁: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温建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不仅因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显著成效,还因为长三角是高端人才聚集地、是智力成果的产出源,是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发挥作用最充分的地方,在整个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地位突出,是联通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关键节点”。

“由于资源禀赋和地缘差异的限制,各地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实际国情,这要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一定是消除或缩小差距的协调发展。”温建宁进一步表示,因此,既要继续发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的带动作用,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加快建设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标志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也要充分尊重不同区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制定、区域重大战略措施落地以及主体功能区战略设计上,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何建华:一体化与多样性应相融共生

“长三角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和协同发展,对于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以江苏为例,江苏各地市发展实力均较强,但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苏南、苏中、苏北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形成明显落差,主要表现在苏南的GDP大于苏北和苏中GDP之和,苏南人均GDP是苏北人均GDP的2.2倍、苏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1.9倍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整体实力的增强。”

“因此,如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苏南、苏中、苏北之间的均衡协同发展,是江苏奋斗‘十四五’、启航新征程面对并应当解决的现实考题,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如果能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则有望给全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引领性贡献。”何建华说,对此,江苏明确提出,跨江融合发展与省内全域一体化,苏南、苏中、苏北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承载基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落地,使江苏成为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枢纽,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成为‘长三角的江苏’。”何建华表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落地落实,推动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江苏境内将大力推动北沿江高铁、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通苏嘉甬等铁路项目建设,“到2035年,江苏将成为全国首个县县通高铁的省份,无疑将促进苏北、苏中与苏南实现快速联接、融为一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整体增强提升江苏的经济实力与现代化建设水平”。

“同时,要认识到苏南、苏中、苏北只是地理概念,不能成为一种固化观念;地级市是行政等级,不能成为发展的能级限制,要继续解放思想,把握规律,进一步摆脱‘地级市思维’和‘苏北意识’,以高度的定力坚定不移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何建华说,这既是发展机遇,也提出更高发展要求。一要不断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集聚各类优质资源。二应强化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思维,突破行政藩篱,推动跨江通道、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协同建设,进行产业与科技创新合作,构建科学、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社会发展领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全方位协同发展。三需在要素自由流动、贸易自由畅通、投资交融互利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构建一体化的区域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同时注重保护不同区域城市间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空间的差异性,使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多样性相融共生。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