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李 伟:哪些因素催生新的大都市圈

2018-08-29 09:33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 伟

当前,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构建大都市圈的进程中,有必要从全球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影响未来大都市圈发展、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自工业化,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二战以来,全球城市化水平翻了一倍,从1945年的27%上升到2017年的54.7%。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国际上形成了以纽约、洛杉矶、东京、巴黎、伦敦等一系列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从未来趋势看,人类的城市化进程还将继续推进。根据有关估算,全球城镇化进程将一直持续到21世纪末左右,届时,全球人口将稳定在90亿-110亿,其中大约75%-80%的人口会居住在城市当中。而随着城市人口总规模的增长,必然还会出现更多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以它们为核心的大都市圈。

在我看来,未来推进新的大都市圈发展,主要有四大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将构成大都市圈形成的新基础

回顾历史,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需要大都市圈的形成,同时也为大都市圈的形成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一方面,伴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居民收入的增长,社会需求将进一步多元化、高端化。为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就必须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去寻找和发现新的供给源。此外,从生产端来看,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将受到压缩。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来配置资源要素,以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遏制企业利润空间的缩小。无论从需求端还是生产端来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各区域发展主体,越来越需要加强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联系。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将扩大社会财富总量,提高政府公共财政能力,为创造大都市圈形成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提供了可能。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这对于交通、信息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设施无论是由社会资本投资,还是由政府来建设,都要以巨大的物力和财力作保障。

根据相关机构的展望,未来世界经济无疑还将继续增长,新兴经济体还会以较快速度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全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还会为形成更多的大都市圈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为不同城市之间实现“同城化”提供了良好条件

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大大方便了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扩大了核心城市的辐射边界,增强了一定空间范围内各城市之间的连接性,为各城市在产业上的分工、功能上的互补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形成于几十年前的东京都市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它的发展就建立在便捷快速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之上。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一都三县”,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00万,经济总量接近全日本的一半,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人口最多的世界级大都市圈之一。这种规模的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没有便捷快速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不可想象的。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以东京为核心的60公里半径内,有30家运营商运营121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700公里,通勤时间平均在1个小时之内,每天有超过4000万人次的客流量。这些构成了东京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有力支撑。

当前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比过去更为发达。比如,十年前,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要2到3个小时,现在只要半个小时。过去实现天津和北京的同城化不可想象,而现在则指日可待。我们相信,在交通运输领域未来还会有新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将会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水平,显著地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大幅度地缩短通行时间。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孕育和形成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都市圈。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突破产品交换的地理限制,有助于大都市圈实现良好治理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互联网甚至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对空间发展格局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大了交易的空间范围,拓展了城市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地理边界。信息流通成本的降低,有助于生产要素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使得更大规模、更大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合作成为可能,从而使得一定空间范围内各城市(城镇)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日益紧密地交融在一起。

二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市场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了交易信息的充分性,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业务结构和业务流程。信息采集、处理能力的提高,使得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充分的信息,从而使得某些原本由企业自身组织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可以委托给更远一些地方的其他市场主体来承担。还要看到,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布局产业链。这些都会在微观层面上,为不同城市之间形成更加复杂和紧密的分工奠定基础。

三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高公共设施的运行效率,使之能够服务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人群。比如,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飞机起降的频次,同样的机场要比过去有更大的吞吐量,因而可以为更多的人、更远地方的人服务。

四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升对都市圈的管理能力,有助于大都市圈实现良好治理。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大都市圈是更加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如果没有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要实现对这一现代城市系统的良好管理,是极其困难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政府的管理手段,提升了政府的管理能力,有助于政府形成更加科学的决策,有助于政府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城市各种问题的系统性方案。

城市服务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向大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城市里的生产、生活方式,显著地不同于农村,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社会生活,城市都体现出更为专业化、细分化的特征。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这种趋势日益明显。比如,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催生了大量的“宅男”“宅女”,催生了“外卖小哥”这一劳动力大军,其实质就是社会生产、生活的进一步专业化、细分化。这种专业化、细分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创造了更多的对服务产品的需求。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像制造业一样,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规模经济特征。比如,电子商务企业每一单交易的利润非常微薄,但是如果能够服务更多的人群,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就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要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也是推动大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卢庆强:国土空间规划突出理念转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