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将坚持制造业这个最大的优势,与港澳、广深形成错位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国际制造中心。不少企业和专家认为,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借力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优势,东莞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机。
在美国软件公司工作了5年的张延亮把他的创业计划放在了粤港澳大湾区,来到了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担任副院长。东莞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是他选择在这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延亮:“你这个蓝牙能连多久?创业团队:我们使用的是蓝牙4.0,这个砂纸成本比较低,一个月左右换一次。”
同期声:“张延亮 像这样一个智能设备,它所有的零部件,基本上我开车一个小时就可以采购到。”
张延亮:“我下单1000个的话,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就可以生产完毕,这些生产线可以快速复制,我可以实现5000、10000甚至更多的生产。由于有这样的生产能力,我产品的开发成本是硅谷的十分之一,而产品迭代速度是硅谷的10倍。”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 张延亮:“对我们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完整的供应链就像是一个人的身体,他有强壮的四肢,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如何来完善他的大脑,让他更完善,更智慧。”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负责人李泽湘,就对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区域的功能和优势有着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李泽湘认为,东莞必须立足制造业这个优势,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同时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李泽湘 :“我们要用科学科技的进步,去研发出来新的产品有竞争力的产品,有话语权的产品,打造这样一批企业或一个一个行业,这样应该是大湾区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湾区内任何一个城市它都很难,深圳已经算做得不错了,但是具备一些优势条件的同时,它也有很多不足,东莞在制造业上是有优势,所以这就为香港、深圳、东莞甚至乃至广州,或者大湾区其它几个最主要的城市,一块合作来打造一个创新的科技产业,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东莞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制造中心的角色定位,在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接并融入大湾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