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大视野!成都中心城区扩容 大格局!66个产业功能区确定

2017-07-04 10:58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殷航

制图/杨仕成

成都成都,产业之城,成功之都。

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获悉,此次大会上成都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除了城市经济地理被重塑,成都的产业经济地理格局也新鲜出炉。

立足区域条件、产业基础,按照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五位一体”管理体制,在全成都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的产业功能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扩容

打破圈层结构 成都中心城区扩容至13个

在此次大会上,成都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有了重大进展。

据测算,到2030年全成都市经济总量将达到3.8万亿、人口规模也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如果仍然延续粗放型产业布局,必然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对此,成都市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

为了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价值,成都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城乡规划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11+2,是成都新的中心城区范围。除传统的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金牛区五城区外,此次中心城区的名单中还新增了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等6个行政区和高新区、天府新区。也就是说,成都中心城区的数量增至13个。

园区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成都布局66个产业功能区

城市经济地理被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格局也新鲜出炉。

记者了解到,立足区域条件、产业基础,按照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五位一体”管理体制,在全成都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的产业功能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具体来看,“东进”区域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国际化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支持现代航空、现代装备制造、绿色能源、高新技术、整车制造等产业。

“南拓”区域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强化国际交往、总部经济、会展博览等产业,加速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

“西控”区域坚持走绿色产业发展路线,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产业,重点支持文化创意、景观农业、休闲运动、康养旅游等产业。

“北改”区域:重点聚焦开放型经济布局产业,重点支持国际商贸物流产业、高端制造、轨道交通、航空动力、轻工食品等产业。

“中优”区域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支持金融商务、总部办公、国际交往、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和都市休闲旅游等产业,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业楼宇和特色楼宇,促进承载天府文化的特色商贸、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区县点击】

锦江区

建成都“新经济高地”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作为成都主城区的“老大哥”,锦江区未来的产业发展如何提速?

记者了解到,锦江区将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加快推进要素供给侧改革,培育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快速发展新经济,重点发展商业商务、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全力促进“1+1+3”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高端融合发展,围绕春盐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国际新城和东部新城两个新兴商圈发展壮大,实施商旅文融合发展,聚集高端要素,吸附高端消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中心。同时,依托东大街金融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新兴金融、外资金融、财富管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此外,注重产业、金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新经济高地。

武侯区

聚焦三大产业 2021年文创产业产值破千亿

对于武侯区来说,未来将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大健康产业、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商务商贸业三大产业。在城市建设中植入三国文化、诗竹文化、南丝路文化,三大聚集区纳入芙蓉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加强对华西坝老建筑群、“白药厂”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推动文产融合,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区,西部文创强区”为目标,全力打造水润天府都市休闲旅游街区、成都音乐坊等文创项目集群,加快建成10平方公里文创旅游带。

年内,启动三国蜀汉城区域前期拆迁,确保10月“水润天府都市休闲街区”一期建成开街,“天府芙蓉园”生态景观初步形成。到2018年,完成“成都音乐坊”第一期建设;到2021年,文创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助力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成华区

三大集聚区被纳入 已制定42条产业促进政策

在此次成都市发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成华区东客站枢纽经济集聚区、龙潭新经济产业集聚区和东郊文化创意集聚区被纳入。

记者了解到,成华区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以促进东客站枢纽经济集聚区、龙潭新经济产业集聚区、东郊文化创意集聚区发展为龙头,以推动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功能区建设,谋划打造“文旅成华”区域品牌,强化商务服务、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主导产业,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构建全新产业格局,争当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排头兵”。

值得关注的是,为形成集聚发展效应,成华区还针对三大集聚区的特点制定了42条产业促进政策。

双流区

主动融入“中优” 打造三大临空主导产业生态圈

7月2日,双流一跃跨入中心城区。其产业发展路径与方向也变得清晰。

记者了解到,双流将聚焦聚力“南拓”、主动融入“中优”,按照“空港双流”定位,突出打造航空产业、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三大临空主导产业生态圈,大力做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支撑。

同时,按照成都市产业发展总体要求,优化临空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一区两园、三业主导”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千亿级航空产业集群和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航空制造、航空运输、通用航空、航空服务等产业,全力瞄准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大数据和物联网、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力争到2022年两大产业分别突破2000亿元和1500亿元。

新都区

两轴+两区引领 轨道交通和航空发动机为主导产业

同样,作为新晋中心城区的新都区,也亮出了产业发展之剑。统计显示,目前新都基本形成了机电装备、家具、食品、医药、物流等众多产业门类和9个产业集中区,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2.2亿元,连续多年位列“四川省综合实力十强区县”。

在产业发展上,新都确定了“两轴两区”产业空间布局。“两轴”,即毗河科教文创金融商贸发展轴,北星干道都市农业近郊旅游发展轴;“两区”,即以轨道交通和航空发动机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物流业集聚区,着力构建空间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载体支撑有力、城市能级跃升的发展格局。

青白江区

打造三个产业生态圈 争做内陆国际铁路港第一港

作为成都国际铁路港所在地,青白江此次也升级为成都的中心城区。在产业发展上,青白江也明确了思路:增强一个核心能极,打造三个产业生态圈,促进临港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青白江将锁定内陆国际铁路第一港的目标,不断增强开放口岸、国际物流枢纽和跨境贸易集散中心这一城市功能的核心能级。积极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临港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和“一带一路”开放农业生态圈。在空间上形成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园、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集聚区和毗河以南开放农业生态区。

郫都区

五方面发力努力 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记者了解到,另一得到晋级中心城区的郫都区在产业发展上,也有大动作。在现有优势产业基础上,郫都区郫都智慧科技园和成都创新创业聚集区(菁蓉镇)纳入全市“中优”,郫都中国川菜产业园纳入全市“西控”。

下一步,郫都区将从五个方面着力。在包装策划项目上,明确四大功能分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和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三大重点产业;在精准招引项目上,整合招商资源,围绕重点产业,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和世界500强、行业100强企业敲门招商;在创新培育项目上,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努力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在要素保障项目上,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腾出空间,提高落地速度;在营商服务项目上,制定重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夯实政策支撑和资金扶持,助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绿色发展能级。

彭州市

落实“西控”“北改”空间功能定位

保持农业产业优势不变

记者了解到,彭州将深入落实“西控”“北改”的空间功能定位,保持农业产业优势不变,筑牢工业主支撑,做强成都绿色化工产业园;同时聚力增长新引擎,做大成都航空动力产业园,建成“中国蓝色动力硅谷”。成都航空动力产业园负责人表示,提出“硅谷”的概念,其实就是强调人才的聚集,“我们不仅要在园区内建立航空人才的实训基地,做好人才储备,同时众多高校也与园区签约合作,输送更多专业力量。”

此外,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品牌,以及山水田园林湖的自然资源优势,彭州市将继续做优龙门山山地旅游集聚区,打造北部生态屏障,继续把资源转换成优势,做好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区,健康旅游示范区以及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的创建,促进功能区基础设施、相关产业以及项目投资吸引力的提升。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王富海:现阶段如何做好城市运营